张涛 “康巴平原汉子”

2022-05-25 17:3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涛 “康巴平原汉子” 》,欢迎阅读!
康巴,张涛,汉子,平原

张涛 “康巴平原汉子”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10



本刊记者 李菡丹

玉树重建是迄今以来人类在高海拔生命禁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张涛就是这支援建大军中的一名“战士”

三年前,20104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波及范围涉及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美丽的青海玉树满目疮痍。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68日,刚刚从四川抗震救灾援建前线凯旋的“中建铁军”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再度临危受命,从总部到二公司、青岛公司、安装公司、土木路桥分公司、山东建泽混凝土公司,各路精兵火速集结,肩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挺进玉树。中建八局玉树援建项目经理张涛就是这支援建大军中的一名“战士”。

这位“80后”山东小伙儿,自20106月起,参加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带领项目部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取得了多个之最,被玉树人民亲切地称为“康巴平原汉子”。三年援建,他患上

了胃炎、高血压、右心室缺氧性肥大,但就在今年,面对灾后重建的需要,他再次选择了坚守。

在生命禁区开展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张涛介绍,“八局当时主动请战,拿下援建任务后,各分公司都踊跃报名参战,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骨干精英。因为很多人都没去过高原,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高原缺氧、文化差异、民族习惯,公司对此给我们进行了一些培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领导还嘱咐我们,八局是代表国家援建,肩负国家对人民的承诺,一定要做到最好,要做援建央企的排头兵!”

玉树重建可以称之为迄今以来,人类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这里,平均海拔43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0%,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一年中黄金施工期仅5个多月;这里,山高路险、资源贫瘠、生态脆弱、保障受限,处在极其敏感的民族地区……

“有一句话形容这里很贴切——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张涛说,“刚来玉树时,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必须克服高原反应,克服当地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最初我们住帐篷,外面是一尘不染的雪山、草地和河流,每当晴空万里眺望远方,心灵似乎得到了净化,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但是帐篷里却是寒冷潮湿,被子总是湿漉漉的,这里的天气往往‘一天四季’。”然而,这些都是其次,最艰难的是施工现场,“我们喝的是就地取材的河水,烧开了上面都漂着一层白沫,吃的则是气压不够煮出来的夹生饭。”每当想家的时候,他和同事们要走几公里的路,再翻过一座山,摇晃着手机寻找信号,向远方的亲人报一声平安。

回想起刚到玉树的情景,这位脸上已经晒出“高原红”的山东小伙儿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初到玉树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景象,一直都深深的记在我的脑海里,不想别的,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帮老乡们把房子建起来、帮孩子把学校建起来,让他们可以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早日恢复生产,生活越来越好。”




“而援建的重点则是保证房子的质量,真正做到我们盖的房子‘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让灾区人民不再因为房屋倒塌而丧命。”张涛说。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20106月参加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以来,身为项目经理,张涛克服了玉树援建高寒缺氧、物资匮乏、气候多变、交通通讯不畅等诸多困难,全心指导项目施工建设,带领员工先后建设完成玉树州红旗小学、玉树州人民医院、城镇及农牧民住房等各类建筑工程,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110月,由他带领员工施工的459套农牧民住房全部交付入住,创造了新的“玉树速度”,率先完成青海省委省政府“三个确保”目标;2012年完成民南商住组团等一大批民生项目,为中国建筑宣告三年援建任务基本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带领员工用50天完成了红旗小学的主体封顶,创造了玉树高原上第一个施工奇迹。600多个日夜,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援建项目14万平米,占中建58.3%;完成产值6亿多元,占中64.3%

为了让灾区人民早日入住,他带领员工争分夺秒,将烟草公司地块上的楼房竣工交付时间比原计划提前50多天。“这个住宅组团是5月开工的,5月的玉树还在飞雪,平地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当时什么都紧张,劳务、物资、设备、交通,施工周期都是按小时算,别说提前50天,就是提前一天,也很难。”

当时,基坑开挖就遇到了“硬骨头”,小型破碎机钻头一打就断,张涛想方设法,找到了两个大钻头,6个昼夜,人换机不停。旧基础清理干净了,老天又来凑热闹,天天下雪粒子,打到脸上很疼,紧跟着就是雨水,施工现场泥泞不堪。援建队员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累了坐在地上歇会,渴了还不敢多喝水,因为卫生间在一河之隔的红旗小学,来回20分钟,大家心疼时间。最终,基础施工仅用了17天就神速完成。

张涛说,“我觉得主要是要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不怕吃苦的坚强毅力。我就有一个这样的团队,所以我们能取得各项骄人的成绩。”

三年来,他体重锐减了30斤,脸颊晒掉了几层皮,有了“康巴汉子”的高原红。他和数千名“将士”一道,忍受呼吸急促的高原反应,忍受思念亲人的内心煎熬,忍受繁重紧迫的建设压力,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各项援建任务,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整体领先,成为援建央企的“排头兵”,更催生了“海拔高,追求更高、标准更高、激情更高;风雨强,斗志更强、作风更强、团队更强——更高更强,追求卓越”的玉树精神。

他本人也因此获多项殊荣:2011年被评为中建总公司四有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2011年度青海省玉树灾后重建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济南市第二十届泉城十大杰出青年;2013年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康巴人与山东人永远是兄弟

“为藏族同胞建最好的房子”是张涛一直以来的信念。在施工过程中,他曾遇到一个特殊的社区,社区中几乎每一户的样式都是根据老乡自制的草稿图来进行施工的,整个工程下来有300多套图纸。除了在框架规划上尽可能满足老乡的意见外,他所带领的建筑队还根据施工的具体细节,尽可能满足老乡的心愿。“给百姓盖房子,首先要尊重当地百姓的意见。”


“建设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张涛说,“要把每一步计划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把关,大到钢筋混凝土,小到一砖一瓦,都要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不合格坚决不进工地。在建筑过程中,执行的建筑标准与内陆建筑标准相同,对于修建过程中的细节,逐一查看落实,盖出来的房子速度快,质量好。在整个援建过程中,我们中建的确做到了,当地的百姓很满意,都说盖的房子跟山东人一样,实在!”

虽然是山东汉子,但是张涛也有细心的一面,“援建后的第一年,当地的部分房屋已经施工完毕,老乡住上了新房。等到第二年我们回去的时候,我发现,因为当地的河岸比较低,到了冬天河水结冰后一层层的就会漫到村落里来,冰有二三十公分高,小孩在外玩耍很危险,而且也对当地的老乡日常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回去之后就跟指挥部的领导进行申请,建议修建一面挡冰墙,我个人认为修建挡冰墙十非常重要的,经过大家自发的筹款,我就带领团队给村周围修建了一个200多米的挡冰墙,也被当地的老乡亲切的称为‘汉藏友谊墙’,解决了冬冰入村这样一个问题。”

一次,在制作施工方案的时候,牧民的生活区安排的相对集中,但是当地百姓向张涛反应,他们以放牧为生,牧场距离生活区太远,他们的生活不是很方便。经过几度协商,张涛将安置点上从原来的一个划分到三个,基本上满足了大部分老乡的需求。“当然还有极少数的牧民距离牧场比较远。施工中的建筑工人基本都是山东人,性格直爽。当地家家都有经堂,很多牧民要求我们帮助重新修建,甚至是加门加窗这些原本不属于我们施工范围的要求,我们也都有求必应。”

当地的村长龙仁说,“你们实在,我们康巴人也实在,以后,康巴人跟山东人就是兄弟了。”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在玉树这片土地上,新家园炊烟袅袅,新校园书声琅琅,新道路四通八达,“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崭新的玉树从伤痛中崛起。

然而,三年援建工作却使张涛患上了胃炎、高血压、右心室缺氧性肥大,但是,就在今年,面对灾后重建的需要,他再次选择了坚守。

当问到为什么时,他简单明了地回答:不舍。“我已经坚守了三年,对玉树和玉树人民有感情,并且,援建的所有情况我都很了解,如果再更换人,好多东西都得从头开始,势必会对收官之年的工作造成延误,所以我选择坚守。”

“继续扎根基层岗位,踏实工作,兢兢业业,充分发扬‘更高、更强、追求卓越’的玉树精神,站好玉树援建的最后一班岗,为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张涛对自己的期望,此外,他透露自己还有两个梦想,“一是建造出一到两个全国知名,乃至世界知名的工程;二是希望全国的建筑都能质量百年,面临灾难袭来,不会再有那么多无辜生命逝去。”

责任编辑 李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05c624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