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之踏青的由来

2022-09-13 03: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习俗之踏青的由来》,欢迎阅读!
踏青,清明节,习俗,由来

清明节习俗之踏青的由来

中秋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钟汉良。境内外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盛行于之课件下载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时节地刻画了宋代清明生动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踏青娱乐,是清明节出城郊游的一种风习。清明节期,春暖花开,最适于郊游,这是踏青锚定习俗构筑的客观原因,清明又是去郊外回去扫墓的日子,因此形成扫墓西欧地区兼踏青的节俗。明人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说:清明来到,“是日签柳,游高梁桥,日踏青。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明代的清明踏青,有些就是扫墓之后接着游春的。

宋代的时候,围绕扫墓、踏青而形成特大型的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汴京清明之娱乐时说:“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湖州清明节俗时说:“课件下载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肪,款款撑驾,随处行乐。萨兰勒班县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神奈川金明池未必杨升庵如此之佳。”宋人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以及清明人们游乐的情景。画面人物总计有五百五千,牲畜五十多头,船二十多艘,车轿二十多乘,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业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日踏青娱乐的情景。

清明踏青,最早的源头应是古之游春习俗。《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志向的谈论第三段


对话。当孔子问到曾皙的志向时,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话,擧详述上古之民早就有季春三月野浴、踏青的想法和习俗。后来的清明踏青,应该说是发源于上古而又继承古上已节祓禊遗风的结果。提到踏青,人们自然会想到唐崔护清明日城南庄之事。崔护清明黄冠到城南,因口渴而得村女之杯水。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城南庄,可那女子却因思念崔护终究而死,于是崔护写了《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堪当趣事。

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巾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问,至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一冬蜷缩,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卷思。同时古代又在清明节汇聚了荟萃插柳植树的活动。至于清明戴柳免虿()毒的说法,则反映了这一节日也包含有驱灾内容的印记。作为综合性科泽藓的节日,还增加了竞技游艺的内容。现在人们往往视清明节为外出旅游的最佳季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故俗称鬼节。据说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超度才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732)敕云:“寒食卜墓,礼无经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东京梦华录》说:“清明日,官员典章俱出郊祭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b61175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