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3-24 23: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就业问题,对策,研究生,分析

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苏玉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3



苏玉芳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本文就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首先综合分析了研究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比如研究生就业供需矛盾问题,就业流向集中化,人才高消费等。其次对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和高校培养体制等因素。最后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社会、高校和研究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73-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择业观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严峻化趋势。我国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群,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的推动者,在这股“就业寒流”中也未能幸免,现如今也出现了一职难求的尴尬局面。研究生就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已经成为国家、高校和研究生个人关注的焦点。而如何解决研究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合理配置研究生资源,以及如何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将成为本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1.研究生就业供需矛盾加剧。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当教育供给状况与需求状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教育供求矛盾。教育供求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数量失衡、质量失衡、结构失衡和区域失衡的部分。[1]按照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当研究生的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时,将会形成“卖方市场”;相反,当研究生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时,则会形成“买方市场”。

上表可以看出,自2007年到2012年,我国的研究生无论招生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生的供给已经大于社会的需求,研究生就业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已经形成的“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2.就业流向集中化。研究生就业流向集中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地域集中化和职业集中化。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研究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化。与经济较落后的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生活环境、就业机会、薪资待遇、福利待遇以及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大。同样的工作岗位,东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提供的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因此,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更能吸引研究生的眼球,获得他们的青睐。研究生就业流向集中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势是职业集中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选是公务员,一方面是工作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虽然公务员的薪资水平不高,但却有较优厚的福利待遇,比如医疗、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各种补贴。其次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研究生的专业比较对口,并且工作相对稳定,也成为研究生比较心仪的去向。再次是外企。外企以其高薪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着择业研究生的眼球。


3.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所谓人才高消费,即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数不断增长,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要求有工作经验,许多工作岗位研究生就可以胜任,但是用人单位偏要博士生来做。[3]

4.当今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方面存在问题。首先,从研究生个人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择业的高期望。研究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所付出的教育成本较高,因此研究生也希望能获得较高的教育收益。这就导致研究生对自己的定位较高,在择业过程中会站在更高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较高的期望值。其次,高校方面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及时地安排相关的课程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1.国家政策因素。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长。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2007年的41.8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58.97万人,五年时间就增加了17.11万人,研究生的扩招和就业难存在直接关系。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的就业市场已经处于“买方市场”的状态,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供应与市场的需求已经失衡,我国各层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2.研究生自身因素。研究生自身素质的降低,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为了回避激烈的人才竞争,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研,狭隘地将读研的目的理解为高职高薪,深造的出发点并不是继续求知。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并没有刻苦研究,没有达到市场对研究生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还有许多跨专业考研的本科生,在读研后,由于所研究的专业与之前的专业差异较大,对自己的新专业的学习有一定难度,甚至十分吃力,严重地挫败了学习积极性,导致本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

3.高校培养体制的问题。高校培养体制的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方案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时没有多方参与,培养中只注重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较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等。[4]第二,高校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仍有许多欠缺之处,比如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时间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如何更好地结合等问题。

4.研究生就业的渠道问题。相对本科毕业生来说,研究生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从高校方面来说,一是就业指服务工作取得的效果不佳,二是校企合作没有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容易忽略就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所以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短期上,容易成为面子工程。[5]

5.环境因素。目前,研究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除了公务员招考和高校招聘之外,社会缺乏对研究生有针对性工作岗位的设立。多数培养单位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本科生的就业,对研究生的就业关注不够。培养单位并没有针对研究生制定专门的就业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出现偏差。研究生毕业时,求职准备意识薄弱,消极等待思想严重,违约事件频频发生。

四、缓解研究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生个人的主导作用。首先,从经济学的人力资本论层面对研究生就业分析。作为一名研究生,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在学校就必须努力钻研,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样就能明显地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质量,达到人力资本的增值。其次,研究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研究生要综合思考自己的奋斗目标、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水平等,进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研究生在考虑如何就业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自主创业。自主创业


的选择种类也较多,如加盟连锁企业、进行团队创业和概念创业等,都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再次,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在东部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人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考虑去中西部城市就业,去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2.高校疏导作用。研究生的扩招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作为高校来说,在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研究生质的提升。高校要与时俱进,制定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培养计划,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培养能力。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以满足国家和市场需要为前提,调整专业的设置,从源头上缓解研究生就业难的状况。其次,高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要尽早开展对研究生职业生涯的辅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次,高校要安排相关的职业生涯课程,使学生尽早明晰自己的奋斗目标、兴趣爱好等,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理论课的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最后,高校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帮助研究生系统地了解创业流程,进而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

3.政府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对于研究生扩招引起的就业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研究生扩招有一个度的把握。同时,政府和高校要结合经济、社会、科技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趋势,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并适时就行调整。政府应该出台研究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去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缓解研究生就业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情况。国家针对研究生就业出台相应政策,会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研究生资源。[6]同时,降低创业的门槛,鼓励有创业能力的研究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为毕业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造就业的环境。

总之,研究生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生就业关系到研究生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度以及社会的稳定性,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社会、高校和研究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下,一定能够度过这股“就业寒流”。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 教育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5.111.187.

[2] 教育.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edu.

cn/xin_wen_dong_tai_890/20130819/t20130819_1002653_2.shtml.

[3]董华容.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4]张国琼.研究生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探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6 ):233-236.

[5]谢赟慧.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4 ):61-64.

[6]邱忠信.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03-105.

作者简介:苏玉芳(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11bc4d3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