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2022-12-18 00:1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欢迎阅读!
敬亭,全诗,李白,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北。《元和郡县志》记载: “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 “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 “孤云独无依 ”的句子。朱谏注: “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

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

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 “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





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

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 “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经常与诗朋文友 “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 “江城如画


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 “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冲动,他沉醉在 “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 ”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 “独坐敬亭

”的孤寂和 “众鸟高飞尽 ”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 “不厌其烦 ”、 “好书不厌百回看 ”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天宝十二载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上元二年(761),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

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赏析】此诗前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





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 ”、 “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 “静 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 “独 ”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

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这两句的意象以 “众星拱月 式并置,前句中心词 “鸟 ”是中心意象,加上 “飞 ”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 ”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 “高 ”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 “尽 ”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 “云 ”为中心词, “去 ”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 “孤云 ”无伴,

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 “闲 ”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因此,这两句是写 “动 ”见 “静 ”, “动 ”衬 “静 ”。这种 “静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 “独坐 ”出神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14600ef88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