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2023-04-22 13:02: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欢迎阅读!
纪传体,编年体,比较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班级:历史师范 姓名: 胡月箫

我国史书的撰述主要分为两种纪传体和编年体,二者各有其优劣。并且都在某个阶段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互为表里又相互斗争。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纪传体最大的特点是体大思精。体大主要是指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体大思精的体系形象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结构。本纪、世家、列传具有不同的载述笔法,就是一种等级序列。所以纪传体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的思想体制。

从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刘知几评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此其所以为长也。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因为以人物为写作重心,所以纪传体能够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物,使其栩栩如生。而纪传体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也能较好的反映出作者的史观。其中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将其归为本纪,足以看出此人物在作者眼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可知纪传体能够很好的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自己的憎恶。

但纪传体又有四个缺点:1.记述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人民群众的活动被抹杀,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的发明都归之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由于体现作者的爱憎,所以不够客观。2、纪传史虚美隐恶,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 3、纪传体制造所谓正统的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所谓正统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同时对立的几个王国,确立其一国为主体纪年,而以其余各国为闰位,即正名分,为本朝回护,二是隐讳篡夺事迹,编造禅让谎言”4、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编年体是我国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史学体裁形式。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是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描述历史的方法,不仅给人以时间概念,而且提供了各种事件相互联系的可能,从而可以了解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种事物的堆积,这就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给人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编年体有三大长处:1.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由于是按时间记述的,所以对事物的联系、因果、发展趋势都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2.编年体适合长篇,可以较为简洁,避免纪传体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的弊病.更便于贯古通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的目的。3、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居上可知,编年体史书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实用价值;一是在历史编撰学上仍将有借鉴价值。

编年体的缺点有二:第一,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这样会漏掉许多重要史料。第二,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得集中完整,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志体行其职能了。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不易于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同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弥补方法是,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下面就说说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发展。

编年体,自《春秋》开创,经《左传》等三传发扬,到《竹书纪年》的成熟,遂使编年体成为先秦史学的主要体裁。但其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原因有二:一是隋唐开始禁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则以纪传体为主。二是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卓越的编年史家。自宋代开始编年体开始再次复兴,这是客观的使然也是主观的推动。客观方面原因有:一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建立之初,着眼于总结前朝灭亡之教训,故重视修纪传体断代史;宋代经历前期恢复安定后,着眼于总结历代兴亡之经验,以求长治久安,故重视编年体通史。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需要,从战国至五代,经历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期间的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人们无法遍读,也就无从了解历史发展的梗概,客观需要产生一部简明通史,就产生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 而纪传体自司马迁以来,因为能够完美的把以帝王为中心的英雄史观和天命论结合起来,歌功颂德,隐恶扬善,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把修撰纪传史列为国家大典。所谓二十五史,都是纪传体。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但最具影响的也还是二十四史。纪传体中的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作通史用编年体是最简单的办法,编年是把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番。比如最早的编年史书春秋》,则被人笑为记流水账。没有了志书、列传,无疑是失去了表达史观的重要方法。编年体因固定时间线索,行文难以破格,如屈贾不能合传、循吏酷吏不能专传,面目就不清晰。纪传体本纪为纲、列传分述,是给读者提示的,检索较为方便。先从本纪看大体,而后很容易找到相关的列传、书志。而编年体本身只提供时间线索,如果不熟悉事件大致本末则容易看漏,检索并不方便。但到宋代时因为历史长期发展的需要,从战国至五代,经历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期间的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人们无法遍读,所以编年体再次兴盛。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闲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所以编年体,纪传体各有其优缺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16a832a2af90242a895e5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