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天下事-古诗-赏析

2022-08-31 13:1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河·天下事-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西河,天下事,古诗,赏析

西河·天下事-古诗-赏析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注释】

委婉动人,清丽如歌,是词的一种风格,大江东去,直抒胸臆,又是一种风格 。关键是要文气相通。

这首词是一首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响彻着南宋偏安

一隅时,爱国志士的豪情。

?西河?词调是三叠,仄韵。一开始,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将天下事折腾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问天 〞当然不止是问天 ,而是问代行天意的当权者。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对金称臣割地,已经到了国脉微如 〞的悲惨境地。公元1234 年,蒙古灭金后,连年兵扰南宋,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

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详见?宋史·礼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渴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 能够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可是如今国事日渐式微,中原地区早已失守,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威胁着宋朝的平安,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排斥抗战派,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不思振作,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 。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却往往因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作者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不觉发出了深切的哀叹。第二段开头两句 作者感慨自己如今怀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忆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 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 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北,横贯南京城,流入长江。王埜生在国运衰微之世,东吊秦淮,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借酒浇愁,含恨在风中抚剑醉归,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滔滔东逝之水好象特地为他这位壮志未酬的志士砥砺斗志。

第三段写作者如今身处闲职,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但仍怀着一颗为国分忧的壮志雄心。纵有英心谁寄 〞,这颗英心在现实中无法托付,只好空自嗟叹,一吐内心的郁闷与悲愤。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蒙古灭金后连年攻宋,局势日趋艰险,南宋政权危在旦夕 因此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 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迫盼望现实中能出现象西汉张骞那


样的名将,出使西域,联合各方力量抗击匈奴。从这痛苦的呼唤声中,我们仿佛聆听到作者的心声:自己纵有张骞那样的才能,然而又怎能找到英明的圣主呢?

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一腔热血无处诉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 。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作者屡次运用反诘句式,因此词文揭响有力,频频扣击读者心弦。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一起一结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既振聋发聩,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耐人细细玩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1cab441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b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