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是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一首唐诗

2022-09-20 03:1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渡汉江》是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一首唐诗》,欢迎阅读!
汉江,一首,唐诗,误解,最深

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一首唐诗,但所有人都情愿误解它201808/27

唐诗宋词,卷帙浩繁,为我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警句。纵然千年来语调文字都有所变化,但很多名句至今读来依然令我们感动不已。譬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浅显之语,道尽了古今思乡情。即便再过一千年,这些令人感动的诗句依然会长存人心中。

唐诗宋词名句虽不少,但毕竟历经千年变化,有些名句在时间长河中被人曲解本意,以致后世误解颇深。比如我们常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本意是共度患难的夫妻一旦死别会更加哀痛;又比如“朱门酒肉臭”本意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飘着香味;还有描写李白的经典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中的“船”是衣襟扣子,本意是皇帝召见时李白连衣襟扣子都不系就去觐见。

这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被后世曲解大多是因经历时代变迁,很多字的表意也随之而变,因而易被顾名思义地误解。但有这么一首诗却是人人都心甘情愿误解它,以致于这首唐诗成为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一首唐诗。

这首被误解的唐诗便是初唐“卑鄙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游子归乡的唐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句“近乡情更怯”写尽了游子归乡且喜且忧的心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后代诗人烦写归乡心理的诗,都难脱此句窠臼。

这首诗是唐初著名的“卑鄙诗人”宋之问所作,历来也都认为是宋之问渡汉江归乡途中写下这首诗。其实不然,并且这首诗的本意也被误解了,并非归乡之意。要理解这首诗的原意,还需了解“卑鄙诗人”宋之问的人品。

宋之问是初唐诗人,生平约在武则天当朝时期。宋之问才华横溢,其诗对盛唐律诗格律的定型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宋之问此人人品着实卑鄙,逢迎武则天、谄媚张易之、卖友求荣、杀甥夺诗等等劣迹数不胜数,为了名利可谓不择手段。

宋之问谄媚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当张易之倒台后,宋之问也被问罪贬往岭南。当时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生活艰苦。宋之问不甘就此虚度,于是偷偷逃出岭南,回到洛阳寻找政治机会。而这首《渡汉江》便是宋之问在从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所作。

这首是前两句是写岭南的艰苦,经冬历春、音书断绝、度日如年、难以忍受。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本意是,逃回洛阳途中离家乡也更近了,离乡越近,心情越怯,无颜见家乡父老,故而“不敢问来人”,也就不敢向途中的人打听消息,唯恐碰到同乡旧识。

宋之问写这首诗本意应为表现自己在岭南的艰苦和归途中的艰辛,以期得到政治后台的同情和赏识。宋之问此次逃回洛阳,藏匿在张仲之家中,却暗中投靠武三思,又一次卑鄙地出卖了藏匿他的张仲之,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文人无行”可谓在宋之问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虽说这首诗本非写归乡之心,但却意外地将归乡游子的心理描摹而出。因而,这首诗极受士人喜爱,人们也纷纷抛开作者人品,单纯论诗,诗的含义大大超越了作者本意。

千年来,这句诗变这样被人们心甘情愿地误解,终于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157f5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