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颂》译文评析

2023-01-03 03:12: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生颂》译文评析》,欢迎阅读!
译文,评析,人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生颂》译文评析

作者:高文莉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11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人生颂 翻译 音象美 韵式

一、《人生颂》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人生颂》写于1839年,诗人爱妻波特1835年因流产而病故,他一度陷入悲痛之中,而当他追求阿普尔顿(五年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时,又遭遇颇多波折。于是他感到百感交集,觉得人生充满挫折,内心不免伤感,但在诗文中,他则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强烈,为世人传诵。然而当年脍炙人口,流传遐迩,被誉为众人之心声首诗如今却被诗评家们列入平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首译为中文的英语诗既不是莎士比亚的,也不是拜伦或雪莱的,而恰恰却是朗费罗的这首平庸之。根据钱钟书的观点,1865年这篇破天荒最早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的译文经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当家副部长的董恂剪裁为七言诗被写在一把扇子上,似乎是通过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赠送给了钱钟书本人——《人生颂》基本上是英语诗歌中最早被译成汉语的一首。

二、诗歌鉴赏与译文评析

诗歌的题目应该是短小精悍,同时能起到画龙点睛以及为整首诗歌的文体和风格奠定基调的作用。从董恂翻译的《人生颂》到今,朗费罗的《人生颂》有着不下十个翻译版本。而诗歌题目“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也不尽相同:黄杲炘译为《生之颂》,黄新渠译为《生命的礼赞》,黄一宁译为《人生颂》,甚至还有人译为《人生礼赞》、《生活的赞美诗》,等等。 “A Psalm of Life”的中心词是“Life”,文体词是“Psalm”。通读全诗,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番思考,因此“Life”可译为: 人生、甚至是生命,而生活则有失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颇。“Psalm”可译为:礼赞赞美诗圣诗(诗)圣歌(歌),等等。是用以歌颂功德、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原用于赞美,后来也用于评论,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礼赞是以崇敬的心情称赞表扬;赞美诗原指颂扬神、英雄和著名人物的诗歌。从意义上分析,均未表现出作者极度颂扬的心情,所以不做考虑;从诗歌的音象美角度分析,为阴性字,其发音拘谨、沉钝、令人产生情绪压抑之感(《生之颂》的同);而均为阳性字,其读音响亮、厚壮、令人心生昂扬奋发之情,符合全文的风格;从文字的精简方面比较,《人生颂》及《人生礼赞》均优于《生命的礼赞》。

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诗歌是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谱之以曲可以为歌者。诵读《人生颂》全诗,读者很容易产生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仔细体味,会发现全诗采用了整齐的abab式韵式,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律,阴韵阳韵交替使用。韵式的搭配自然协调,无矫揉造作之感,阅读起来有如演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交响乐。由于汉英语言发音及表达方式存在诸多异同,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都未能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式组建:黄杲炘的译文严格地采用了典型的汉诗韵式,即,aabb式,因而产生了与原诗风格类似的音乐效果,同时其压韵方式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黄新渠的译文则采取了abcb的韵式,并且贯穿全文的是统一的ang韵脚(典型的阳性字),其发音时开口度大、读音响亮、声威显赫、其激昂亢奋的音响效果更易鼓起人们的勇气和斗志;黄一宁的译文除第五节为abcd韵式、第九节为abac韵式外,其余的都采取了与原诗相同的abab韵式,因而诵读起来其产生的韵律感觉略逊于原诗。很明显,三者都采用了不同的韵式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韵效果,但通篇诵读,总感觉缺少些诗的韵味。究其原因,译者为了追求整齐的压韵效果不得不部分地放弃了整篇的和谐。例如黄杲炘将“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翻译为这句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 黄新渠译为但这是指肉体,灵魂并未死亡,黄一宁译为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为了保持全诗的格调,笔者略为修改译文如下:尘土之躯又岂市同人之灵魂与上句句末的压韵,译文句式接近文言文,与上句引文风格类同;同时,采用反问的句式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有增强译文的感染力度之功效。

《人生颂》是一首励志诗。全诗开门见山地抨击了人生如梦的论调,提出人生是真实,需要实干和行动;通过伟人的榜样来激励人们,要有所作为以鼓舞后人;最后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号召人们跨越任何障碍,坚持不懈地探求和积累。全诗四句一节,共36句,9节。上一节是下一节内容的铺垫,每一节内容都有层层递进的趋向,向一支无形而又强有力的手,一步步地把我们推向思想的高潮。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都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及思想脉络,以同样慷慨激昂的笔调,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完整地再现了原诗的思想内容,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激情。下面笔者将从译者对思想内容的传达和具体细节的处理上简要评析以下两节译文。

第一节:“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根据上下文,笔者认为后三句都是全诗首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ell”(告诉)的内容。其中第二句提出人生如梦的论调,三四句则解释该论调的具体内容和依据。如果译文的引号只标在第二句,即人生只是虚幻梦一场!,三四句则变成了解释为什么别用悲切的诗句对我唱。因此,为避免误解,在翻译的时候,引号应覆盖二、三、四句,或采取黄一宁的译法,即第二、三、四句均不采用引号。

第六节:第二句“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黄一宁译为让已逝的岁月去它的蛋吧笔者认为是该译文的最大失误。因为该表达方式让人留下粗俗,口语化太浓的感觉,偏离原诗语调。第三句“Heart within and God o'erhead”。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分别通过给“Heart”增加一个色彩词变成了赤心红心丹心,不仅把诗人的潜在意义表露出来,还使行文更流畅,更符合汉语习惯。值得指出的是黄新渠把“God o'erhead”译为头顶上苍从语感上比其他两位译者更顺畅也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但却明显改变了原诗的语境, 即模糊了上帝上苍的区别。

三、结论

上文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并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纵观全诗的翻译,笔者认为三位译者是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三者基本上都能很好地体会全诗要旨,再现原诗的美感。因此,总的说来,三篇译文都是成功的。至于一些细节上的笔误,笔者提出了些许个人意见,希望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37167

2]周仪.《文学翻译面面观》——研究生文学翻译课讲义.200281

3]宗笑飞.《阿拉伯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及新文学的发展》[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4]辜正昆.《中西诗比较鉴赏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267ac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