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新年的风俗习惯

2023-01-09 07:0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各地过新年的风俗习惯》,欢迎阅读!
风俗习惯,各地,新年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

)”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5c5c7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0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