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日》的文本赏析与朗读教学

2022-04-12 18:1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春日》的文本赏析与朗读教学》,欢迎阅读!
朗读,古诗,春日,赏析,文本

古诗《春日》的文本赏析与朗读教学



《春日》这首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阉,祖籍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曾任秘阁修撰等。他一生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精深研究。他的诗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民生写景咏物等各个方面,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等。

《春日》是一首游春诗,诗人借景喻情,通过描写泗水河边百花齐放的绚丽春色,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趣。诗题《春日》的“日”在这里当日子、时日讲,“春日”就是春天的日子。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这里作美好讲;胜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寻芳:就是观景;芳:花草。泗水:在山东省境内。滨:水边。这句的意思是: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到泗水河边去游览、观赏花草。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没有边际,说明在河边,放眼看到的地方极广。光景:风景。一时:很快,说明春天的到来使大地更新、变化很快。这句的意思是: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地,一时之间都换上了春天的新装。第三句“等闲


识得东风面”。等闲:这里当“随处”“到处”讲;识:认识;东风:这里比作春天。这句的意思是:在大地一片春光中,到处都可以认识春天的面貌。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总是:都是;春:春光。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诗人在这句中把“总是春”排列到句尾,理解时应倒过来,意思是:春天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纵观全诗,首句既点明了天气(胜日),又点明了地点(泗水滨),同时也点明了主题(寻芳),而接下来的三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了“寻芳”的所见所得,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色彩浓丽夺目、抒情显赫厚实,写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感觉,广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诗意盎然和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又具有独特的意蕴,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格调与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春日》的朗读可如下设计:

(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一句中,“胜”和“泗”两字读重音,“泗水滨”要连


读;第二句中,“无边”两个字要拉开去读(不可断读),体现所看到的地方广阔没有边际。“一”字在阳平声前应按变调读作“y씓一时”两个字读重音,突出快的意思。显示出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就迅速地换上了新装;第三句中“等闲”两个字要轻读,“识得”和“东风面”要读得连贯,“东”字要读重音;第四句中“万紫千红”要轻声去读,但力度不可太弱,体现出对春天景象的惊叹和赞美。这种轻而有力的读法,教者应该示范朗读给学生听,否则学生较难把握。“总”字体现了对春天景象的赞叹,所以要读重音,“春”字也要读重音,因为人们是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晶(1975-),女,吉林德惠人,中山大学博士,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江海涛(1974-),男,吉林磐石人,吉林市吉化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1624b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