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2023-03-20 01:0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铅笔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铅笔,故事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大部分人应该都是从未想象过制造一根小小的铅笔竟然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力,所涉及的行业领域竟如此之多,并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用他的知识完整地描述出铅笔的整个出生过程。伦纳德·里德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铅笔的制造从原材料的采集到运输,再到生产,整个过程的纷繁复杂,包含了无数人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行业,除了铅笔制造厂的工人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为制造铅笔出了力,而铅笔制造厂不过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小部分而已.一根小小的铅笔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了庞大的产业链条,所有人进行分工劳作.然而这一庞大的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因为本人需要铅笔而从事自己的工作,但是大家都被“无形的手”所均衡统和,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有效地自主地结合,从而带来高效、均衡的社会生产。作者试图通过一支铅笔的制造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可以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自由运转,甚至能带来更高效的运转,而“看不见的手”在均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主要是强调“看不见的手”即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经济。在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确实可以自由的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可以自由的交易这些产品,并且当人们有购买力作为支持的时候,人们的欲望通过社会来形成并以客观物体形式来满足需要,这就形成了需求。那么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的需求自然的要求人们均衡产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三方面的关系,即需求决定质量,数量和价格。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分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不断的调节供求状况,直至达到供求平衡。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即为:经济主体有需求,人们对这些需求做出反应,进行分工合作,将各种实践技术整合起来,分工合作促进社会发展,人类需求也在同时进步,这就促进更多的分工与整合,人类社会也就不断的、螺旋式的发展下去.文中也以美国邮递为例,强调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社会能够自发的以最好的方式、最优的形式和最快的速率去运转.如果某一政府以任何形式去干预这种环境,都会阻碍这种最优的社会运转方式。

对于作者自由市场观点中对政府作用的无视我却不能认同。纵观历史,1929-1933年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到现在仍在持续发挥影响的次贷危机,这些例子都能说明市场的调节也有着局限的地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局限性和滞后性.同时,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与分配分工,对于人性的贪婪却无能为力,人的利己意识极有可能为均衡的市场带来巨大变数。

一根铅笔的整个制造过程确实是人们自由的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但这也是铅笔的领域,不见得就可以扩大到整个市场中各个产品的领域。虽然按照这种思考方式,每一种商品的生产确实都是纷繁复杂的,对生产有贡献的大部分人可能确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了一个原子弹,可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复杂过程中就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有形的可控因素.在这种视角下一根铅笔的生产过程看来可能极为庞大繁杂,但是相对于社会上所有领域的产品来说,也就是很随意就可以处理的低端产品而已,而更多产品的繁杂都是铅笔的几何倍数。而我认为,一个产品越是繁杂、所涉及的产业链越是庞大、分工越是精细,它就越需要一个能够统和所有过程的有力指导.就像铅笔有铅笔厂,全球生产的飞机也有组装厂和生产商一样。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世界需要自由贸易,但也需要稳定.赋予政府适当的管理权限引导市场,或许达不到伦纳德﹒里德所构想的社会最优运转,但却能保证社会更稳定地前进发展,规避开市场所不能作为的人性的风险。现在的社会需要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这看得见的手共同调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53810b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