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要点

2022-03-20 05:1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鉴赏要点》,欢迎阅读!
古诗文,鉴赏,要点



古诗词鉴赏备考策略

一、考点要求

1、辨识常识。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的内容。

2、理解诗意。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3、感知形象。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5、分析技巧。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二、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四)强化书面表达

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指的是见解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 类别

鉴赏要目

品质、性格、

人形象



节操等

思想情感

物形象 景(或环境)

物之特征 特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托物言志或象征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 “忽如一夜春风来,隐语双关等)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用典

多角度(由远而近、 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清新、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江城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行路难》《南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山水田园诗 李白诗 杜甫诗 边塞诗、苏辛词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白居易诗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通俗、直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5f1b123169a4517723a3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