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虚拟》评析

2023-03-18 05: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毕飞宇《虚拟》评析》,欢迎阅读!
毕飞宇,评析,虚拟

毕飞宇《虚拟》评析

作者:蔡晓萍

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7



蔡晓萍

内容摘要:毕飞宇的《虚拟》歌颂的是呕心沥血的师者形象,这个师者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有着爱才如命的性格,他是一个为了学生而不顾自己儿子的不大称职的父亲。相比之下的当前师者形象却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师德问题 师者形象 崇高理想 爱才如命

毕飞宇是坚持短篇小说写作的小说名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既现实、又超然,既沉重、又飘逸,他的小说有一种神性,是当下最有质地,也最好看的小说之一。被《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转载(原发表在《钟山》2014年第1期)的短篇小说《虚拟》,又是他一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作。毕飞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道,就是对“问题意识”的探索,他的探索是对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始终保持着敏锐和警醒。他的短篇决不仅仅停留在“童年记忆”,甚至不是“怀旧”,作家自我的“记忆”与“感觉”最多只是个“引子”,真正激发他写作欲望的一定是当前的社会与人性问题。至今为止,他短篇小说的题材和主题均不重复,可见他对“问题”的兴趣之广、思虑之深,他的“问题意识”确实优于绝大多数作家。

读完《虚拟》这篇小说,笔者认为这是他短篇小说的又一次涉及“问题意识”的力作。文中以“我”的爷爷为主线讲述了爷爷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全心全意为了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他任教的班级大学录取率最高。在当时,爷爷是县城的一个传奇人物,他造就了在当地教育界以至整个社会的崇高地位和荣誉。

看了《虚拟》这篇短篇小说,对于“我”的爷爷作为一个师者形象,笔者有以下的感慨。

.目前的师者现状

比较毕飞宇作家笔下的《虚拟》,笔者认为当下师者的职业道德存在以下的问题。

1.师者造成的人为伤害。师者的语言失当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这样的案例特别多,我们少数师德修养较差的教师,言语不文明,有意无意刺激和伤害着学生,有的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笨猪”“没出息”“有爹娘养没爹娘教”“将来只能做坐台小姐”等等。这些不堪入耳的秽语甚至比这更不堪的言语,竟然出自我们教师之口,竟然出现在神圣的课堂上。教育者行动过激、过失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师者的行为过激、过失,可能还属于一种无意施加,如打耳光、打屁股,体育课上老师踢学生一脚,有时造成的伤害属轻微的,有时却造成终身残疾,甚至造成死亡。 学校老师打耳光,把学生打得穿孔的事例也并不罕见。

2.师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师者对学生不是报以满腔热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家长制作风严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给予心理压力、呵斥和责骂。有的师者还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漫骂。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师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失去了学生对师者的尊重,导致有些师者除了以强制性手段让学生听课、 维护课堂秩序外, 根本无法把学生的心拴在课堂上。

3.师者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有些教师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对学生动辄罚作业、罚劳动、罚站,午餐时不让吃饭,到放学时间不让学生回家,以致一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劳动、作业等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法》和 《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学生的身心留下严重的创伤。

说当下的师者与时俱进,还比不上文中八十年代“我”爷爷的思想觉悟。

.文中的师者形象

《虚拟》叙述的是“我”爷爷是个物理老师、中学校长。他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他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做到校教导主任;从副校长,做到校长。他带的班五十七个学生,竟考取了三十一个大学生,创造了当年高考的纪录,在高考颇有难度的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他因此成为县城的一个传奇,在全县名声赫赫,有省报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整版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他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心血,浇灌了自己的理想之花。具体地说,爷爷具有以下师者形象。

1.崇高理想的师者形象

毕飞宇的《虚拟》突出地表现了“我”的爷爷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爷爷是位身材瘦小、性格耿介的中学物理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了他的神圣理想和使命。这是生长在二三十年代动乱岁月、供职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的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民教师形象。他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进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社会理想的鼓舞下,自觉地把本职工作视作生命,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在宏大的教育事业中燃烧着自己。

爷爷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早上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他的人生是艰难的,生活是困苦的,但他凭着向往美好理想,执著追求,创造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爷爷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一生从教,“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这就成就了他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他的社会理想。

2.爱才如命的师者形象

“我”的爷爷是个爱才的师者。他一旦遇上高智商的学生,不管你是谁,他就热血澎湃,心里涌起近乎癫狂和神经质的狂热。从孔子开始,“揽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作为一位师者的最大幸福,文中的爷爷也是如此。他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把小才培养成人,把大才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琐碎而辛劳的工作中,不辞劳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呕心沥血。三十五年的教书生涯他送走了的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洒遍全国乃至世界的那些名牌大学、国家机关、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董事长、经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并在各个领域独挡一面,这是一位师者引以自豪的丰功伟绩。

“我”的爷爷为了所教学生能考取大学,能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而牺牲了他的儿子!他本来可以把资质平平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够格的大学生;他本来也可以把儿子安置在自己所在的重点班,让他儿子搞点特殊照顾。 但“我”的爷爷偏偏爱比他儿子优秀的高才生,而忘记了他的儿子。在常人看来,这真的有点不近人情,说严重一点,“我”的爷爷还不配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哪个父亲不对儿子好啊)!因为“我”的爷爷太爱才,结果是,儿子高考落榜!他觉得有点愧对儿子就命令儿子补习再考,却遭到儿子的拒绝。于是他与儿子之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也就再所难免了。这也就成为了“我”的爷爷永远的痛楚,直至弥留之际还不能释怀的痛楚。


《虚拟》中的“我”的爷爷其实就是当下千千万万的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形象!笔者认为,文中“我”的爷爷多少有点像毕飞宇作家父亲的影子。从毕飞宇作家的简介中可看出:1964年,毕飞宇出生的村子,叫“杨家庄”;5岁时,做乡村教师的父母工作调动,他生活的村子,变成了“陆王”村;1975年,毕飞宇11岁,父母工作又调动,他生活的地方,叫“中堡”,“少年的生活再一次被连根拔起,所有玩伴将杳无踪影”……少时毕飞宇,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毕飞宇说,在他自己的写作生涯里,这部“非虚构”,是他情感消耗最大的一本书。在非虚构中动感情,非常伤人。看《泰坦尼克号》,和面对自己的恋人,是两码事。写小说人物流泪,和写自己的生活流泪,眼泪是不一样的。

“我”的爷爷就是一个传奇。正如文中“我”所说:“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参考文献

1.曾阳,刘金先.反讽:毕飞宇“小说理想”的实现方式[J].科教文汇,2010年第9期.

2.安静.评毕飞宇的《虚拟》[J]文学教育201403期.

3.段崇轩.理想、献身与代沟——读毕飞宇《虚拟》[J].名作欣赏,2014年第19期.

(作者介绍:蔡晓萍,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2012级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a619fc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c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