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2022-10-13 04:0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月夜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2.学会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以果树生长作喻,对诗歌的四要素即情、言、声,义作了形象的概括。认为感情是果树的根本,语言是它的枝叶,声律是它的花朵,义理是它的果实,“情”与“义”属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与“声”则属形式表达方面。“言”“声”的形式是为表现“情”“义”的内容服务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中“情”尤为重要。“义”只有融入“情”中,染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感人至深。换句话说,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大家都熟悉,我们不久前才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送破歌》《石壕吏》。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丰富、真实、深刻的情感?又表现了怎样的义理呢? 屏显课题:《月夜忆舍弟》

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舍:shè 。这是个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你还知道哪些谦辞?(预设:鄙、愚、敝、拙、家、老(脸)等)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戍:shù(注意形似字读音与写法:戊,;戌,;戎,róng 长:cháng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按221212划分节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分散,无家//死生。 寄书//不达,况乃//休兵。 2)指名朗读,点评。



1


3)朗读欣赏。 4)放声朗读。

2. 对照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注释:戍鼓:军鼓。

断人行:断,断绝;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边,边地。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这个夜晚,从此进入“白露”季节。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边地秋夜,望月寄怀,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寄寓无限的人生感慨。 二、品味诗句,思考探究。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讨论明确:鼓声、雁声、清露、月光。凄清、悲凉。营造了萧索、荒凉、凄清、紧张、悲伤的意境。

2. 诗人是怎样描绘边地深秋的景象的?

讨论明确: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连边城弹丸之地也实现宵禁,早早地就关闭城门,戒备森严。两句诗以声写静,以声衬静,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月夜”铺设了一个萧索、荒凉的背景。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讨论明确:“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本联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4.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讨论明确: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2


5.尾联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讨论明确:“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人生的悲苦、无奈,莫过于此。含蓄蕴藉,感慨深沉。 6.本诗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一是融情于景;二是在“有”(明月)(兄弟)和“无”(团圆)(家人)的对比中直抒胸臆。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种忧愁、思念之情,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四、小结

张明非评论此诗云: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虽然只有40字,却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巧用衬托、对比,不仅写景如画,而且使情感的表达真实、深刻而感人,不愧梁启超称之为“情圣” 五、作业 背诵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daaacb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