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022-09-24 04:0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欢迎阅读!
林黛玉,心理学,角度,特征,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因为自卑而自恋,因为自恋而自卑,因为自尊而善感,因为善感而多愁。黛玉自卑的同时是自恋的,这种自恋不是单纯的“爱自己”,而是自卑情结无法排解的一种转移。因次林黛玉的自恋是在自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依赖。林黛玉虽然坦率直爽,肆无忌惮,但常常说话尖酸刻薄,孤高自傲,心胸狭窄,生性多疑,更常常因为宝玉而频频使性子。其心境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整日以泪洗面,长期处于抑郁伤感中的不良心境有损身体健康,林黛玉常常是无缘由的落泪以及对一些小事生闷气,在得知宝玉定亲后更是有自杀的意愿。

自杀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阿德勒解释这个词主要有两个意思。首先,自卑情结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其次,这种情结又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文饰作用的背后就是自卑感。阿德勒很早就发表了有关身体缺陷而引起自卑感的论文,阿德勒认为那些先天有缺陷的与那些自小就享有快乐的儿童相比,对待生活及其伙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论文研究中还指出,儿童因为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的控制。每个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容易认为自己是软弱,渺小,无法独立生活,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而且是属于疑难杂症类型,因此她的自卑感最早应该源于儿童时期,且比一般健康的孩子要体验深刻。

在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中,最原始的自恋被当成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在原始的自恋中,孩子爱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将其当作自己一样来爱的,这也为孩子将来爱一个独立的自己打下基础。通俗的讲,就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和吃睡,母亲尽心的照顾孩子让孩子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亲情,温暖和关注,虽然孩子此时还未意识到自己是谁,但是她已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这时妈妈良好的形象已深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了“自恋”的情感。但是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她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渴望别人的爱,她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所以黛玉幼年丧母以及后来寄人篱下的创伤性经验让她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因此它会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自卑感。而且林黛玉无兄弟姐妹所以在那时体弱的她更应该是被父母竭力呵护的,这样会更容易阻碍她独立自主能力的健康发展。其次黛玉应该是典型的抑郁质。她情感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忧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不善交际,举止缓慢,从心理学来看,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林黛玉的自卑心理是先天抑郁气质,与身体不好外加后天与父母好没建立的良好的依恋关系就寄人篱下所致。

林黛玉虽然自卑,但她不愿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境况,而是用自恋来转移自卑带来的紧张感。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自恋情结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少女身上,尤其是聪明、美貌、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则更


严重一些。这种少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细腻的敏锐的主观感受,因此也能够自觉地回视自我,并且这种回视看到自己的出众之处,夸张自己的出众之处进而发展到孤芳自赏,表现出多愁善感、不能自控地向他人传达这种创伤感,形成“自恋性人格”。具有这种自恋型人格的人,与他人交往困难,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罩上不愉快的阴影,也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玉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美少女,这也是她可以自恋的原因。因为童年没有获得“可爱”特质,所以过分苛求别人的关爱和体贴,而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让她更自怜自伤,夸大自己的不幸。这种以自哀自赏为根基的自我联系自我哀是她顾影自怜的重要表现,“黛玉葬花”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心理。总之,几乎所有的人事境况,自然变迁,都可以让林黛玉自我怜悯起来。林黛玉的自爱自怜最集中的表现还在她的诗句中。于是所有的凄凉不幸都在她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被放大。自恋人格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在与人将往中,把自己处于孤立状态,造成极强的孤独感。因为有自恋情结的人严重得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渴望别人的特俗赞美和特别爱护,一般的人际关系难以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与宝玉情感路上的坎坷,以及她不太良好的人际状况。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包含于自我之中的情况称为“自恋”。按照其理论,每个人力比多在其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总是指向自我的。只是当涉及到主要的自然功能的满足时,才会绕开自我,流向自我以外的客体。弗洛伊德由此把个人的发展过程视作由自恋到物恋(客体恋)的进展。但同时,“即使自己的力比多找到了外部对象,他仍留着某种程度的自恋。”根据弗洛伊德自恋到客体恋的过程,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黛玉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也有感情,有欲望,因此在遇到宝玉之后,其力比多就找到了转移的对象。对于还保持着自恋幻觉的人来说爱他人是因为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己的,而且从黛玉从小缺失父母的爱并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来看,她比一般人更追求“爱和归属”的需要,而是否具有可爱特质是唯一能给她生活予真的东西,只要通过可爱特质的获得她才能感到自我的存在并通向理想的自我。和宝玉之间的爱对于黛玉来讲,可能是对其幼年经历的一种补偿也是一种移情,黛玉移情的机制就是她小时候与双亲之间未处理妥当的问题转移到了与宝玉的关系上。看着宝玉因她的怀疑而气恼,而大病,而表白,她在心疼之余才能感到些许踏实。所以黛玉的心理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她的自卑心理。

阿德勒也认为人类地位提升的原因,正是源于自卑感。自卑感容易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如果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总是朝着生活中无用的一面,那只是在逃避。林黛玉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应该就是—哭。在自卑与超越的第三章中,有这么一短话:“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即获取优越感,而不努力改进其情境。眼泪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性的力量,它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扭捏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样,我们可以再其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他们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

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一切代价凌驾别人的决心。”这是水性力量的出处,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眼泪看成是弱者争取优越感的工具。按照阿德勒的观点,人生来就有一种无能感的自卑,在婴儿时期,由于身体、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这种自卑表现得更为合理和明显。婴


儿常常通过大哭大闹既能够赢得父母以及他人比平时更多的关注和安抚,又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儿童来说即是一种受益。屡试不爽的哭闹把戏让婴儿尝尽了甜头,成年后便习惯性地使用这种方法来驾驭他人。这也正如一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描述的那样。因此,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情境黛玉采取的都是类似婴儿的推行的防御机制。心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黛玉的自卑,但只有正视自卑才能最终实现人格的升华,然而林黛玉始终都不敢正视自卑,只是采取一些暂时的消极补偿动作来缓解紧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eda35948d7c1c708a145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