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022-12-09 06: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欢迎阅读!
群体,名牌,精英,精神,国家



作者简介及著作摘要

布尔迪厄 193081日-2002123日)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生著述颇丰, 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 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在1989 年形成的重要著作, 是研究法国教育和法国社会的重要著作之一。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这本著作分为五大部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 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 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指出学校是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揭开了在貌似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行动背后的不平等真相。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法国教育精英体制化的过程, 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

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下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大学和大学校( “名牌大学”)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80%以上。大学不设专门的入学考试, 而是招收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既是对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检验, 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考试, 这一考试的合格率大概为60%- 70% 但是法大学校则是从专门的预备班毕业生中招生, 预备班根据报名者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择优录, 每年招收约10%的高中毕业生, 用两年时间准备应对大学校的入学考试, 而大学校的录取率都不高, 名牌学校不到10%, 一般学校为20%- 50%。法国的大学校始终保持少而精的传, 起点高, 要求严, 是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属于典型的英才主义教育 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被看作选拔人才的过滤器, 这种筛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形下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机制。布迪厄从1965 年开始对大约10000 名法国中学生会考中的优等生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优胜者群体属于最优越阶层( 61%属于富裕阶层,工人的子、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9%)根据来自84 高等教育机构调查资, 同样证明,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多地出身于社会的支配阶层, 而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于受支配阶层。 更令人诧异的是,根据这20 ( 1966- 1988) 法国中学会考优胜者社会出身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 优胜者中父亲为教师的1986 年占24%, 而在1966 年仅为15%; 父亲为高级管理人员的1986 年为40.5%, 1966 年仅为27% ( 母亲方面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由此可见,教育界所强调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与选拔这一关就无法得到保证。究其原因,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关键所在。

文化资本及其特点分析

在布迪厄看来, 资本不仅仅只有经济资本这一种形式, 而是具有多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 ( 1)经济资本, 这种资本可以当下直接转换成金钱, 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 2) 文化资本,这种资本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 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 3) 社会资本, 由社会义务( “联系”) 所构成,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 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文化资本需要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 ﹒杨亚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100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 ﹒杨亚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95

布迪厄﹒资本的形式[A] ﹒武锡申译﹒薛晓源, 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6


长时间地积累, 并且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进行当下的传承, 而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传承, 通过特定个人的知识、文化和修养等来体现。文凭或资格证书则是文化资本体制形式的物化。文化资本的继承通常始于人生的初期, 出生于上层阶级的后代往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 对主流社会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社交礼仪、气质风度、艺术趣味等在家庭中自幼就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 从而在日后的学业竞争( 文化、科学艺术场域) 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布迪厄指出, “那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更是得了先天之利。文化资本的传承无疑成了资本继承性传承最好的、也是最隐秘的方式”。有些文化, 比如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爱好、一定的艺术修养都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这一方面使人们以一种不自觉的耳濡目染的方式从家庭环境中获得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自如地获得主流文化知识。布迪厄认为, 家庭给予的帮助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呈现着不同的形式: 明示性、易于领会的帮助( 建议、解释等) 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增加。出身上流阶层的子女能够兼得含糊性和明示性的两种帮助, 中等阶层的子女( 尤其是职员和小学教员的子女) 得到的主要是直接帮助, 普通阶层的子女, 除了个别例外, 得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种, 而这两者都是能够直接给学业带来效益的 在文化资本传承的另一重要场所学校, 由于支配阶层的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使得支配阶层的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这种文化对他们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反之, 对受支配阶层子女来说, 学校的主流文化使他们觉得很不自在, 产生疏离、厌恶甚至畏惧感。久而久之, 不同阶层子女学业成就之高下对比就显而易见了。教育系统客观地进行着淘汰, 阶级地位越低受害越深。 而在我国, 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很大, 家长的文化阶层愈高, 子女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也愈大。受支配阶层的教育不仅受到经济资本的制约, 还受到文化资本的影响。通过正式的学校教育,更多的中上层子女取得了以高等教育文凭为形式的学术资本, 在学历社会拥有这种文化资本可以换取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 从而使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形成互换。可见, 看似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其实掩盖着极大的不平等, 在貌似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背后隐藏着教育公平的缺失。布迪厄指出, 通过使特定的文化遗产特权化而使另一部分文化遗产处于不利地位, 正式的学校制度有助于维持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社会分层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关于社会分层的表达有很多,国内学者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是:社会分层是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各种社会稀缺价值物的分配及占有,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下面我们来看下社会上存在的两大阶层:精英和大众。精英群体明显的阶层界限“文化屏障”有效阻断了其他阶层向这个阶层的流动, 为精英阶层的利益和维持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最有效的保护。在《国家精英》中, 阶层之间的文化屏障通过阶级惯习树立起来。“惯习”是由积累和沉积在行动者身上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所构成的,是那些外在于行动者的客观的共同社会规则、价值在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 形成为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运作、评判事物以及怎样行动的那些解释模式。人们在惯习的指导下, 去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世界, 并进行实践, 据此来感知和评价实践, 调整自己的行为。惯习是一个社会阶级或等级群体所共有的无意识的观念、特定的思维和共同的文化。 以名牌大学( 大学校) 及其预备班构成的精英学校群



布迪厄﹒资本的形式[A] ﹒武锡申译﹒薛晓源, 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1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 ﹒杨亚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36-37

大卫·斯沃茨﹒教育文化与社会不平等[A] ﹒陈金英译﹒薛晓源, 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415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076726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