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寄全椒山中道士》

2022-08-03 02:1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之《寄全椒山中道士》》,欢迎阅读!
全椒,百首,山中,道士,唐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1.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赏析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韦应物(wéi yīnɡ wù)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7ff94a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