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美学分析

2022-12-31 11:2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芳华》美学分析》,欢迎阅读!
芳华,美学,分析,电影

电影《芳华》美学分析

一、前言

电影美学是一种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电影理论形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能够充分体现电影与美学之间的完美融合。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忆,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主题。革命历史主旋律电影源于历史的审美情怀,并不是对史实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注重电影美学,注入更多革命历史之中的人物与情感。华》作为主旋律电影,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夏天开始,一直到2015年中越边境车站结束。这五十多年的跨度,对于中国人来讲有着非常特殊的时代意义。导演冯小刚在《芳华》中对于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相关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其在美学方面,他依托突出的颜色,用审美与感性的方式予以呈现,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二、绿色——《芳华》的丛林

人性回归,世俗化美学。英雄在人们的眼中被认为是超凡脱俗之人人们对于英雄的寄托往往都是美好的,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英雄都是高大全的形象,当然也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期望。但是现在高大全的英雄叙事已经不被人们所认可。从美学角度来看,这种英雄人物过于高大全,往往是非常脸谱化、抽象化的。在《芳华》之中,导演让英雄贴近了世俗,无论是刘峰,还是何小萍,他们虽然是英雄,但是他们并不高大恰恰这就是这些世俗元素的融入,让英雄能够回归生活,就是世俗化美学。

电影《芳华》将一座进行改造过的红楼作为主场景,文工团就在这里驻扎,宿舍、练功房、泳池、澡堂等充分体现出文工团的特色。在军中,不服管理则被发配前线,顶嘴则被发配边疆。芳华是什么,没有战争的年代才是真正的芳华,反之,都是泡影。


好人刘峰的爱因为诬陷而凋零,而何小萍内心的勇敢抵抗却在前线战争,尤其是在因为重度烧伤而去世的年轻战士面前而释怀,但是真的释怀了吗,何小萍也因此精神受创。这或许就是军人的人生轨迹,但也是很多人的刹那芳华。文工团的解散,意味着中丛林的瓦解,最后把酒言欢的送别,却有着树倒猢狲散寓意。电影到这里,曾经的芳华、价值似乎全部被抽离,大部分人前途都是迷茫的。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都不完美,但因为不完美,让英雄回归生活,体现出《芳华》的世俗化美学,让观众看到了真正与时代贴近的人物。 三、红色——《芳华》的情

影像呈现是整个电影最根本的艺术展现形式,视听语言承载的是电影的美学特征,例如,音效、构图、色彩、光影、镜头、蒙太奇技法等等,均属于电影美学风格输出的主要方式。观众从《芳华》视听语言之中获得审美的满足,《芳华》也通过各种视觉符号、色彩等对意识形态就进行了有效传递。

以西红柿为例,文工团的饭盒中有两枚西红柿,西红柿的鲜艳与光洁,仿佛文工团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这是青春的底色,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画面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让观众们感受到青春气息迎面而来。同时,文工团的纯真爱意也寄托在这西红柿上。从理想世界角度来看,这个年纪是无惧失去的年纪,红色代表着年轻人的热烈欲望,也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种冲动。 又例如,在电影中出现的那些花儿。为了能够充分渲染往昔的烂漫情愫,冯小刚导演采用的是大光圈、高饱和度的影调,同时利用女兵们的结局表达对那些花儿的缅怀。何小萍似乎从未脱离自卑,似乎一直都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中活着,虽然被评为英雄模范,但是精神受创。在一次观看演出的过程中,音乐发了何小萍的记忆,使其在草地独舞。此时整个画面很干净,没有伴舞、没有音乐、没有灯光,但夜色温柔,何小萍就像是这个大时代的伴舞。何小萍曾也是美丽的花儿,经历命运的起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d00dec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