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2023-01-22 08:2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讨》,欢迎阅读!
佛教文化,当代,探讨,及其,价值

佛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摘要:佛教文化作为宗教法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延续发展至今,逐渐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体系,并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佛教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佛教文化;当代价值;法文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的实施,要求我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重视世界其他国家法治建设先进经验和成果,并重视人类历史上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总结,以此解决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法律问题。而佛教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我国古代儒家法律文化、道家法治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体系,并延续发展至今仍然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基于此,本课题通过介绍佛教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具体分析佛教文化特征和当代价值,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佛教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概述 1.1佛教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指的是基于佛教法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以佛教戒律为核心,融入了佛教教义对人们行为的看法和哲学观念及价值体系,如平等、因果等,并以组织形式强制实行,具体包括佛教寺院行政之管理法、佛教寺院民商事经济活动的调控法等。 1.2佛教文化主要内容

佛教文化主要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四圣谛说,具体包括苦、集、灭、道,具体如下:一是苦谛说,作为佛教教义的立足点,认为众生皆苦,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黑暗和曲折;二是集谛说,指的是世上万物和现象由条件集合而成;三是灭谛说,提出来佛教最高理想,即涅槃,具体来说是人们修行达到了无欲无求的理想境界[1]。基于本质角度而言,灭谛说是解决人生理想价值和价值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四是道谛说,具体讲述如何灭除人世间的痛苦,证得涅槃的解脱之道。(2)十二因缘说,广泛应用在世间万物产生和变化原因的解读中,并基于生命成长的逻辑顺序将人生现象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十二因缘指的是十二个概念,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爱、取、有、生、老死、取。(3)业报轮回说。佛教思想和学佛的最终目的在于解脱生死烦恼,证得涅槃。而生死烦恼解脱之道的求得,必须证明轮回现象确实存在。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则是拥有阐述轮回现象的理论。基于佛教角度而言,轮回寓指众生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众生唯有入佛道,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生死苦恼,跳出六道轮回[2] 2.佛教文化主要特征分析 2.1以信仰为基础

所谓信仰,当下学术界对此缺乏统一解释,部分学者认为信仰是指某种主张或者某人过度相信和尊重,并将其视作个人行为榜样;部分学者认为信仰指的是对神的信服,以及对天然气象、妖魔等恐惧;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信仰是绝对依赖的心理。可见,信仰内涵丰富,造就了佛教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活力。


2.2仪式感超强

佛教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种庄重的仪式进行,一方可以召集族人前来聚会,共同表达早期人类信仰、诉求及恐惧、欢喜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表达被神灵庇佑的感恩和虔诚,增加佛教祭祀活动的神圣和庄严。如三皈依指的是佛徒入教之前,要在师傅面前所要进行的礼仪;再比如剃度,则是指佛徒入教之后要依据佛土圣地的戒律进行头发的剃除,客观说明了佛徒资源接受佛教戒条约束。 2.3多元法律文化

世俗法律讲的是法出一门,强调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强制性。而佛教法与之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壮大,都是围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学说而展开,佛祖涅槃之后,如何理解佛祖创造的学说、教义等,是佛祖弟子的任务。而佛祖弟子众多,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会因弟子解说的不同形成多个派系。事实上,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出现了大分裂,分为大众部、上座部两个派系,随后又形成了大小乘佛教的派别。截至今日,佛教文化广泛传播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并形成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佛教文化因此变得绚丽多彩、内容丰富[3] 2.4柔和性

佛教文化的柔和性源于佛教文化的道德与法律具有同一性,然而当今法律的废除、完善和制定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世俗法律在应用中经常性出现漏洞。简单来说,当今社会中执行的法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不具有适应性,经常性出现选择困境等问题,若继续执行这一法律,会造成法律效能下降;若不执行这一法律,会让社会发展脱离法治,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修法和立法予以解决问题,但是法律的修正和制定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缓慢的一个过程[4]。然而佛教文化中,这种问题很少出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刚性法律规范执行过程中若出现无法规避的问题,柔性的道德规范即可协调解决问题。同时,佛教法律规范的制定、废除和变化等一系列操作,主要以佛的意志而改变的。

总之,佛教文化虽具有上述特征,且与世俗文化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核心问题上,两者具有诸多相似点,如两者文化核心内涵都涉及平等、正直等,通过这种标准的规范约束全体民众,可以让民众思想上信服,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守[5] 3.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 3.1生态文明的思想

佛教文化中的生态学思想与现代人们提出的生态文明本源一致。首先,佛教缘起论从本质角度解读了人与环境的一致性,共生共荣。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这种哲学观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次,佛教在动物保护上理论丰富且实践上高度重视。慈悲情怀和因果轮回共同构建了佛教护生理论体系,并制定了专门的护生规约,与现代各国的动物保护法律是相通的。以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例,即可发现我国动物保护法立法过程中,就是基于佛教文化中的护生思想而制定的动物保护法。 3.2忏悔观念与实践

忏悔作为佛教文化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佛教徒宗教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指的是通过反省自己行为,比较佛教规范,不断纠正自身的过错,并保证在今后的行为中不再出现类似问题。忏悔的实践操作为:一是业,僧团按照戒律要求处理僧侣个人或者僧团事务中的各类集体活动,而业则是指在集体活动中,让僧侣反省个人行为,并向僧团成员进行忏悔。二是布萨,源于古印度的祭祀法,祭祀过程中,祭主要做到断食持戒,目的在于让自身身心清净。佛教引进布萨,并将其视作为检查、督促僧尼遵守戒律的方法。佛教僧团规定出家僧侣要间隔半月就要组织以此集会活动,主要进行诵习佛法戒本、反省自身行为两项活动,若行


为反省过程中,明确自身确实存在犯戒行为,要当众进行忏悔。三是自恣,在特定的日子里组织全僧团的僧侣进行活动,在此过程中,相互检举过错。佛教文化中的忏悔观念引进现代罪犯管理中,可以通过推行忏悔书方式,要求服刑人员结合自身犯罪行为和危害,书写一封忏悔书,一方面可以向被祸害人忏悔;另一方面可以让罪犯意识到自身的犯罪问题的危害性,为革新换面奠定基础。同时,现代监狱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具有惩罚罪罚的职能,也有教育罪犯促使其回归社会规避再次犯罪的责任。而佛教文化中的忏悔方式可以帮助现代监狱机构实现上述目的。如安徽巢湖监狱开展向被害人忏悔主题教育活动,即可充分发挥忏悔的作用,帮助罪犯取得被害人家属的原谅,同时可以帮助其意识到自身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促使其在回归社会之后不再重犯。由此可见,佛教中的忏悔在监狱机构中的推广是具有可行性的,也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结语

总之,佛教文化在传承和弘扬发展过程中,历经长期的传抄转译,部分言论在不同的典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于佛教文化的教义角度而言,佛教文化当中不乏积极思想,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不乏消极思想。因此,现代建设中,要辩证看待佛教文化,科学甄别和借鉴佛教文化相关理论,以此推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同时,佛教也要辩证看待现代科技成果,与科技协同发展,唯有如此,佛教文化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栾睿,刘江平.佛教寺院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价值——以昌吉西圣观音寺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705):20-25.

[2]陈晓聪,何勤华.佛教法文化的变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3):103-110.

[3]刘军峰.“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文明的对话——中国佛教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纽带作用》读后[J].法音,201602):36-37.

[4]黄志繁.地方志在区域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评《佛教与佛山文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159-160.

[5]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独特的价值追求及其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1412):16-1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506628e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