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炯《从军行》导学案

2022-10-03 18:1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杨炯《从军行》导学案》,欢迎阅读!
军行,杨炯《

杨炯《从军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四.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 ②“烽火”句: ③牙璋: ④龙城: ⑤凋:

⑥百夫长: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六.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3.赏析关键词“自” 4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3.赏析“绕”字。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㈣尾联: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5a8d1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