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祥林嫂的社会学分析

2022-05-02 21:2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祥林嫂的社会学分析》,欢迎阅读!
祥林,社会学,分析

对祥林嫂的社会学分析

当祥林嫂再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她已经是贺老六的媳妇了,她嫁给祥林,大家叫她祥林嫂,她现在改嫁给了贺老六,镇上的人应该叫她老六嫂,可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所有的人都不承认她的改嫁,所有的人都对她的不贞表示鄙视。鲁迅用了上面的那一句话独力成段,就是特意地告诉我们,憎恶、痛恨、讨厌、嫌弃她改嫁行为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群体所构成的文化场效应场。

就个人性格而言,祥林嫂是相当坚强的,她不是一个糊涂人,不是在懵懂中的心境平和,她不仅敏感于自己的丧夫、改嫁、再丧夫、又丧子的悲苦,也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她的不接受,但是,她没有因此陷入苦闷,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她没有因此得抑郁症,或者说,作者根本就不给她得抑郁症的机会,而是让她把自己的悲苦向别人反复倾诉,以至于给别人提供了搞模仿秀、演小品的机会。不能怪哪一个人,听得烦了的东西,不管多么悲惨,也只能够如此,人之常情就是这样的。把人物放在人之常情之中,这就是鲁迅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下面这个情节依然是人之常情:这样一个大家公认的不干净的人,必然丧失了祝福时上供品的资格。尽管她已经很自觉地为自己赎罪了,但她的额头就好象打上了红字一样,她犯下了永远也无法洗刷的罪行。夏衍先生根据《祝福》改编的电影《祥林嫂》其中有一个莫名其妙的镜头,当祥林嫂知道自己捐了门槛以后依然没有资格触碰祝福的祭品时,居然能够去砍她捐的门槛。夏老这可不是糊涂,他是有意地配合当时意识形态宣传,给甘心忍受苦难的祥林嫂注入了连他自己都未必相信的反抗意识。中国文人的无耻和拍马的功夫,由此可见一斑。而鲁迅先生就和这帮无耻文人不同,他知道祥林嫂所受的折磨还远远不够,他揭示了一个更加可怕事实。那个比祥林嫂地位还要低贱的柳妈告诉祥林嫂,你嫁给了两个男人,后两个男人将会抢你,为了安抚两个男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夺战,你将会被锯成两段。这样,就连死路都给她祥林嫂堵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怕,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对一个群体抱以不切实际的总体性期盼,而这一期盼往往是会落空的。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创建,都不是通过群体方式来完成的,而是由一些伟大的个人来完成的。这种现象正好解释了下面这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多么正确和可行,只要一放到实践的层面上,交由一个社会群体去操作,就一定会偏离它原来的轨迹,所以马克思才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说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的,就一定带有纯粹的个性化特征。了解郭沫若、茅盾之类,你只需要了解那个时代就足够了,但是,了解鲁迅,你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的一些事情,了解这个人非常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另外,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就处于非常严密并严整的制度化、政治化的位置上,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一种高昂的姿态和乐观的态度对现实施展话语霸权,现在,当我们把文学的价值和功用拉向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时,我们就发现了一个事实,尽管让我们承认这一点是很不舒服的,但也必须承认,其实鲁迅对于那个他面对的社会和时代是无能为力的,是无可奈何的,他一直也没有找到出路。所以,尽管他给予了他的人物以相对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剥夺了他的人物的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只给


他们留下了一条路:死路、绝路。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鲁迅从来不给他的人物留有余地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10b5639b6648d7c1c746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