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2022-04-10 00:1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荆门,上册,送别,教学设计,唐诗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

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班级

初二一班 授课教师



课题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领会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2.品味语言,了解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一】 导入新课

与学生一同回顾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 【三】 朗读诗歌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 检查预习,解释重点词语。

渡:乘船渡江 远:远行 从:往,到 尽:消失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云霞多变而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五】 逐句理解,品味语言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翻译:

我乘船远行到了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地游览。 分析:

首联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和目的。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翻译: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了,江水进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奔流着。 三个角度赏析: 1〕绘意境:

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逐渐消失了,江水进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东流。写出了长江磅礴的气势。

2〕赏字词:

〝随〞化静为动,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入〞写出江水进入广阔的原野后继续东流。 这两个字把景物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品技巧:

借景抒情,借长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当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江上生成的云霞构成美丽的海市蜃楼。

手法:

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水的平静和云霞美景。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还是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


手法:

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 诗歌主旨

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渡荆门送别» 3.预习«钱塘湖春行» 4.练字〔«使至塞上»〕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1.缺少板书;

2.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笔记; 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 建议:

1.做好板书设计,授课时进行必要的板书; 2.分配好教学流程和时间,预留时间给学生做笔记; 3.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21c574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