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九首》原文及鉴赏

2022-09-16 16:0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前出塞九首》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
出塞,杜甫,鉴赏,原文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欲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参军十余年,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志四海,安可辞固穷? 杜甫诗鉴赏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挖苦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年〔747〕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八年〔749〕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十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参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锋利地挖苦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表达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

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绩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参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参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

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对抗,也有征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 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正如清人施补华所说:前后《出塞》诗,皆当作乐府读。《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是挖苦语;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是愤惋语;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是感伤语;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份语。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防止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土、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695866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