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复习题

2022-04-25 15: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社会学复习题》,欢迎阅读!
复习题,社会学,体育

体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区体育:主要指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4.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5.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6.体育的社会效益:指从社会总体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收益。

7.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和社会力量,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

8.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9.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

10.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1.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12.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二、填空

1.20世纪体育运动出现的变化是体育现象(扩大化)和体育现象复杂化 2.1803-1842年,法国哲学孔德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有群体单位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问题

4.社会学的功能有描述作用、解释作用、预测作用。

5.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包括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员、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 6.体育的社会分层有职业分层、技术分层、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分层。

7.体育的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当然参与与或然参与、终身参与与间断性参与、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 8.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在各自年龄阶段所占比例,其整体情况呈“马鞍型”的态势,是“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 9.发展体育人口时,注意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合理性。着重加强职业人群(知识分子)中青年人群(特别女职工)的体查工作。

10.文化的结构分为观念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11.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2.群体的功能包括,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满足个人的多种需要,进行社会教化。 13.体育群体可分为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健身娱乐群体 14.体育社团的性质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同类相聚性

15.体育社团的种类有竞技体育类社团、社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科学学术社团、体育观众社团、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体育经济型社团。

16.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表现在行政力量、法律、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社会对体育的软控制表现在风俗、道德、信仰与信念对体育的控制。 三、简答

1.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答: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有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一门。社会体育学,亦称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答:1)经济变迁可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2)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3)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4)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5)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与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


3.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1)目标的一致性;2)运作的高效率;3)具有良好的调节、控制和修补机构;4)具有充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供应。

4.体育社会效益的内容有哪些?

答:1)体育运动及他的每一个组成单元,都对社会做出贡献;2)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和取得的社会利益之间的比例关系;3)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体育政策与社会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反映;4)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以提供某种社会服务的方式显现出来的。 5.我国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6.体育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1)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2)培养社会规范;3)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4)有助于社会角色的习得;5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7.体育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答: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2)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3)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4)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5)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8.体育社团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2)特定的体育目标;3)明确的行为规范;4)权力结构;5)一定的物质设备;6)适宜的外部环境;7)一定的社会承认。 9.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答:1)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2)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3)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4)为体育树立形象;5)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6)体育运动通过大众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7)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法杖;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10.体育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国家制度的优越性;3)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4)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殊的外交场合和手段。 四、论述

1.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政治是最基本、最宏观的控制系统。体育是民族或国家之间和平竞争的手段。体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国际体育界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人主张体育与政治无关,提出“当你把一只脚跨进奥林匹克大门的时候,就把政治留在了门外”。将体育与政治二者完全分离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体育是无法在一种社会政治“真空”中生存的。体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被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力量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居住和人际关系,至少部分地与政治权力问题相联系。因此,体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过分地强调和夸张体育对政治的依附关系,也是不恰当的。

体育与政治的结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利用体育服务于道德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开展军事训练和民族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利用体育宣扬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平主义以及其他价值观念。

在现代国际生活中,竞技体育与国际政治、民族政治关系愈加密切。竞技体育成为国际斗争、外交活动的一种工具。许多国际运动会,特别市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认为是强权政治的延伸。竞技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为结合、服务、冲突、对抗。体育运动成了没有军事装备、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向政治靠拢的现象。

政治对体育施加的影响决定了体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性质;2)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3)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的价值观念。 2.如何对体育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答:对体育运动社会效益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绝大多数体育单元的工作都是非生产的、非盈利的,它小号社会资金和社会时间,而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只能将以下几方面作为评价体育运动社会效益应考虑的因素:

1社会成员的身体建设:如全社会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普遍水准可以作为一个说明体育运动的成就的直接指标。 2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例如体育消费的基本方式,国民消费结构中体育所占的比例等指标。

3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职工的出勤率,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等都可以用来鉴定体育的投资效益。


4体育场馆的经营作用:如体育场馆的人口拥有率、使用率、折旧速度等。 3.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 答:1体育社团的整体基础薄弱。

我国体育社团与其他类别的社团一样,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文化的传统角度来看,这是由于缺乏独立人格造成的。从政治历史角度来看,是因为旧体制所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妨碍了人们的结社参与。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社团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还表现在以下的深层的问题上:1.对体育社团的性质、功能不够明确,不能明确区分政府行为和社团行为,因此对体育社团的存在不够理解,不够支持;2.政府对体育社团的宏观控制手段不明确,特别是关于体育社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体育社团的行为难以规范;3.国家对体育社团的体系结构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体育社团的建立具有盲目性,一些体育社团自生自灭。

2)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

在我国,体育社团虽然带有社团所固有的民间性,但同时又以多种形式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政府,表现出明显的“半官半民”“自上而下”的性质。这一性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民间与政府对社团的双向推动:民间和政府对体育社团有着各自的期望,如果这种期望相互矛盾就不会导致共同努力而创建社团组织,而当这些期望具有某种共同性,就会产生双方创建组织的共同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设,形成了来自民间的推动社团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众多的新的利益群体,由于政府直接管理不如通过社团管理更为有效。因此,形成了来自政府的另一种动力。这两种动力都是自上而下的,缺一不可的。当前,政府部门对体育社团能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尚有疑虑,对部分权力的下放十分谨慎,因此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民间与政府的组织交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是体育社团法定的主要“业务主管”,前者对后者是支持和控制的双重关系,由于前者在经费、办公条件和专业权威上的资源优势对体育社团形成特有的影响力,因此,体育社团在组织上也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领导基本上都由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兼职担任,特别是秘书长一职,基本上都由主管部门的干部兼任。

3.服务与管理功能的错位:如果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功能,那么社团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功能。目前,由于经济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缺乏和权威性不足,妨碍了体育社团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社团又分担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是体育社团的外在职能,是新时期政府管理社会权利的延伸,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补充,这就使得某些体育社团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6c70c3aa00b52acfc7ca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