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磨刀不误砍柴工

2022-09-23 13: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细读文本磨刀不误砍柴工》,欢迎阅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读,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细读文本:磨刀不误砍柴工

作者:骆文燕 郑秀华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年第12

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由此可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并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得向课堂要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充分有效的教学准备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关键,而教材的钻研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所使用的文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大量专业书籍编写而成的。虽然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一定的条理和层次,但是要想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灵活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课前必须对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和推敲,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减,使其更加充实、灵动。只有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课上才可以做到运用自如,使所传授的知识浅显易懂。那么,到底该如何钻研文本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自我解读——潜心涵咏,感性体验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自我的存在,这不仅是接受美学的观点,更因为教师的自我解读还有独到的育人价值——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从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教师在进行自我解读时,需要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情境(远离各种资料,只与作品对话),才容易读出新意。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地读,有所联系地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细细地品读着文本,突然,第四自然段中忘我的境界几个字一下子跃入了我的眼帘。忘我,从字面上看,就是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周围人的存在,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在年轻人的眼中只有鱼。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此时,年轻人站在金鱼缸边,拿着速写本,挥动着笔,周围站满了围观的人,有欣赏学习的孩子,有啧啧称赞的大人……但他一动不动,头也不抬,专注于那些金鱼,专注于手下的画。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年轻人专注作画的动作,这就是忘我 二、目标导读——高屋建瓴,找准契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b33df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