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1

2022-10-28 20:1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1》,欢迎阅读!
修辞,中常,古诗,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艺术效果.

1.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相互比较.运用对,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得益彰,人深刻印.如高适的《燕歌行:"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夫犹饿"(李绅《悯农),"闲田""饿死"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2.:故作无疑之,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柏森.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堂何 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象不凡——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第一联,开门见,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漠沙如,山月似.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

4.: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使人倍感生动有.,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不动许多愁"(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取关山五十州 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从军的行动,身佩军,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6.:对偶也叫对,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结构相同,词性一,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诗中的第二联(,四句)和第三(,)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式整齐,韵律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对和串.,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两个黄鹂鸣翠,行白鹭上青天.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梅须逊雪三分,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件等关)"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者由假设关系相连,者是承接关系.

7.: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8.: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个欲抑先扬的例.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恍然大,原来郑重求,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问鬼"本原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求,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c88cdd6f1aff00bed51e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