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doc

2022-04-01 21:2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doc》,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doc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肄言》。

2.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需要层

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 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 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7. 进化论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击了神创论和目的论。

&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9. 1838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 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 个词。 10.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 心理 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 生的。

二、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 社会交往: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 理反

应。

2. 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3.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 满足

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 情景定义:

5.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 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三、 简答题(每题8分,共32 1.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 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 态度的类似性 3 双方距离的远近 4 交往频率

2. 社会现代化有哪些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

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

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3. 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木身存在的因素对人 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 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坏境压力过大,坏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4. 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 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4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 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6 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5. 社会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有特定的目的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

第四,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有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 1.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年在《调 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 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 取代

它的位置。 (3)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 要。

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 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 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 (4)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 追求

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 需要。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

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2. 试述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 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 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 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 中,社会的物质需


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 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 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坏境、人 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fe7f6b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