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愁渐远渐无穷——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评析

2022-08-13 15:1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离愁渐远渐无穷——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评析》,欢迎阅读!
柳宗元,别舍,离愁,评析,无穷

要: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在中唐时期离别诗发轫力普遍内敛,由言志到言情、由悲愤到空幽转变的时代特征下,柳宗元此诗却将国忧家恨,贬辛谪苦,离别情绪,共一刻而喷涌,将“离愁”表达的含蓄哀婉却不失风度。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关键词:中唐诗;离别诗;《别舍弟宗一》 ;赏析

中唐之诗,既不能”物情上达”文追盛唐,亦不能“王泽下流”犹如晚唐[1]。因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犹如帝国落日而江河日下,“盛唐之音”日渐式微。林庚形象称之为由“盛唐之音”“盛唐远音”转换期。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诗在唐朝发展空前。“据统计《全唐诗》中有离别诗5000余首,涉及作者400多人。清代学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多首唐诗中亦有离别诗近300首,约占16 《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中离别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由此来看离别诗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是诗歌的重要主题和文人抒发心灵的主要对象。但中唐离别诗和以前各代相比,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时征:国势的衰颓使诗人的心态由外向转至内敛,使离别诗由言志变为言情。这时期的离别诗已然不再雄健浪漫、自然飘逸,随之发展到悲愤、淡漠、凄清和空幽的抒情走向。[3]宗白华总结说,“随着文人心态走向内敛,走向隐逸,初盛唐那种饱满的热情和壮大的胸襟已渐行渐远,他们有的只是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4]作为中唐诗人的柳宗元,无疑受到中唐诗风的影响,并形成了他独特“清峭”风格。明胡应麟在论述子厚之诗时,把柳宗元和其他诗人比较时说,“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婉。[5]胡氏对个个面目不同的“清”用一字来加以定位,评价柳宗元等人的风格,可谓言简意赅,精妙恰切。这一“清峭”风格同样体现在柳宗元的离别诗中,如《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离别诗清淡简古,不着一“愁”却跃然纸上。中唐离别诗,往往以事起承,落法简韵,一般直抒感怀,不借物晦涩。《重别梦得》便是此类诗中的经典之作。但柳宗元离别诗不尽然全如此风格,比如《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相当于今天广西柳州)赴江陵(今湖北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其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仕途失意。 从韵律角度看,柳公《别舍弟宗一》诗律谨严,平仄规则,这与中唐诗风格中叶韵内敛、规矩老成的特点相符合:

《别舍弟宗一》 诗律平仄情况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共八句,五十六字,在唐七律格式中属于“平起仄收”式,韵脚为“一先”韵。本诗首句入韵,平仄符合律诗规则,格局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与颈联格律谨严,符合中唐七律诗用韵风格,堪称中唐七律诗用韵典范之作。

此诗一反柳诗“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临别赠言,千里送行,诗人百感交集乃作此诗。字里行间,国忧家恨,贬辛谪苦,离别情绪,共一刻而喷涌,如山谷涩泉呜咽而出。此诗情境已然由凄清转为悲愤。刘克庄说:“柳诗‘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可涕’,由此观之,评价尤甚,绝妙恰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1d45c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