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2023-12-05 11:0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欢迎阅读!
包身工,学生

《包身工》讲学稿

晨读在线:

蚕妇 北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分析】这首诗分两层来写。第一层两句,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向读者补述了蚕妇痛苦的原因: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从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成语积累

1 发聋振聩: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者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也作振聋发聩。

2 发指眦(zì)裂:发指,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3 翻然(幡然)悔悟:翻(幡)然,大转变的样子。形容很快悔改醒悟。 4 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5、防微杜渐: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优美仿句

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钱能买到时装,不能买到美丽;钱能买到朋友,不能买到友谊。钱能买漂亮的眼镜,但买不来明亮的眼睛。 钱能买高档的钢笔,但买不来敏捷的文思。钱能买来芬芳的玫瑰,但买不来真正的爱情。钱能买来名贵的篮球,但买不来精湛的球技。钱能买来精确的钟表,但买不来流逝的光阴。 相关资料 作家介绍及文体知识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茅盾)《祝福》(鲁迅)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预习: 1、生字注音

( ) ( ) ( ) 游说( ) 惺忪( ) 褴褛( ) 水门....( ) ( ) ( ) 执拗( ) ( ) 怜悯( ) 船舷( ) ..簿( )


( ) 莴苣( ) 地板( ) ( ) 蹒跚( ) 皮辊( ) ....( ) 骷髅( ) ( ) ( ) ( )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实际上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从现象到本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3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其他时间段的描写了?

课堂导学

(一)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

1、阅读文章1-6段, 包身工的居住坏境是什么样的? 212-14段写包身工的饮食是什么样的?

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二)为了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像描写,“点”上的描写则是选取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者分别选取了什么人物来揭露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小结: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粗略了解了她们一天的生活,她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她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而我们对她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她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三)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3、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请回答:

(1)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与上句有没有不同? (2) 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无法抗拒”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就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eb9796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