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畲田词·北山种了种南山翻译赏析

2022-03-28 19:40: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畲田词·北山种了种南山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北山,古诗,赏析,南山,翻译

古诗畲田词·北山种了种南山翻译赏析

《畲田词·北山种了种南山》作者为宋朝诗人王禹偁。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前言】 《畲田词五首》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描写了商州丰阳、上津二邑畲田耕作风俗,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全诗语言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注释】 力耕:努力耕种。岂有偏:没有偏心。 ⑿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能够互助。 ⒀熙熙:和乐的样子。 ⒁商于:古地名。商于古道的陕西商洛商州、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于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故事:过去的事。这句是说:商于地区畲田时“空有歌声未有词”的情况从此成为过去。 ⒂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唐)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赏析】 “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劳动分先后、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相助力耕岂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舍,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杀尽鸡豚唤斸畲,由来递互作生涯”,只要谁家有事于畲田,四围乡亲“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二句,借农夫之口,表

1


达了在劳动中产生的自豪感。畲田广种,不局限于一山一地,若人间皆能如他们那样,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时又双关诗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农家,熟悉和关心农事,又时值宋初承五代战乱之后,入亡流徙,土地抛荒,提倡开荒种地是地方亲民之官的首要任务,为此,诗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其意义是很大的。 这组诗,诗人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贴切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劳动者也乐意唱它:“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成为劳动者自己督课勉励之词。这样的写法与以旁观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内容更真切。 《畲田词五首》这组作品通俗易懂,很有些民歌风味。诗人从山民畲田这一原始形态的群体耕作劳动中感觉到了自力更生、劳动自给、互助合作等人类社会的普遍精神,在诗中有意加以揭示提醒,具有鲜明的思想意义。这组诗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因此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诗里,无论是写农民互相勉励、奋力垦荒:“耳听田歌手莫闲”“斫上高山入乱云”;农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满青山”“林树明年乱似麻”还是劳动的自豪感:“自种自收还自足”“也应四海少荒田”。都显得真切感人,显示了诗人对农民垦荒种植的重视。 《畲田词五首》吸取了当地民歌的格调,通俗清新,悠扬生动,艺术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组诗对承晚唐、五代而来的宋初浮靡诗风,起到了力矫时弊的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fe8876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