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演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2022-08-07 06:4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字故事”演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语文课,演示,作用,数字,小学

“数字故事”演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

作者:黄湘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7年第11



【摘要】“数字故事”是一种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故事呈现方式,通常运用在人物专题报道或主题活动中。本文论述“数字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铺垫情感基调,为把握课文思想感情奠定基础;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相机进行字词理解直观教学。

【关键词】“数字故事”演示铺垫基

调拓展知识面注意力直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26-02

“数字故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其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而形成,通常运用在人物专题报道或主题活动中。这种呈现方式于2016年通过电子白板技术整合课程的普及而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专项赛课中,还特设课前3分钟“数字故事”演示项目。为此,我校教研团队展开研究并制作,进而在全校普及制作方法。2017年春季期,笔者尝试在小学语文学中使用该项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制作“数字故事”的基本流程

“数字故事”与其他文字故事编撰的首要任务是相同的——打好“腹稿”。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思考落实教学重难点的方式、方法,如何通过“数字故事”演示让语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教者要有“发现故事”“设计亮点”的敏锐感,首先确定为教学服务的“数字故事”演示主题。接着,加工、整理构思,动笔写作,完成脚本。脚本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动画、视频,辅以简洁、有趣的旁白或对话,让学生想看、乐看,看有所得。最后就是制作与分享。“数字故事”的制作,可以通过彩视、powerpoint、录频软件等进行前期汇制、编辑和后期打包、播放、分享。因其声色兼具、制作过程易操作,故而深受一线语文教师喜爱。我校教师就常常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数字故事”,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 数字故事”演示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铺垫情感基调,为把握课文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情方能悟文,有感方能解文。在开课伊始,我们不妨分析课文素材,尝试制作与之情感基调相符的“数字故事”,从视觉刺激入手,通过感人的故事讲述、丰富的媒体手段,让学生油然产生共鸣,为文本理解与读者感悟之间架建沟通的桥梁。


例如,在小学语文S 版三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心中那盏灯》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感受亲情温暖”是本课的人文教育目标。为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开课阶段,笔者用音乐、文字、图画与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了3分钟的“数字故事”《天亮了……》——1999年秋天,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载满游客的高空缆车,突然从20层楼高的山顶坠落,36名乘客中有14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孩子。结果,孩子得救了,这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整个故事以插叙的方式叙述,首先概述事故,接着以回忆的形式,回顾主人公一家日常温馨的生活点滴,最后,随着音乐风格转换,欢乐的气氛戛然而止,以简单的文字“突然……”,让学生观看后思考并猜测故事延伸方向,为主人公一家命运揪心。屏幕出现缆车坠落、孩子哭泣特写,以文字升华主题——在灾难来临的时刻,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就是他们给孩子留下的爱。继而在一个屏幕依次出现一家人牵手、欢呼等团聚场景,并将这些图片排列成爱心形状,中间出现文字“天亮了!”

这个简短的“数字故事”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亲情的伟大,让孩子将这种情感迁移到自己父母的身上,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而为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自然而然地,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使单纯的文字变成了亲情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情感”“表述个人阅读体会”等教学目标均在教师的点拨下轻松实现,有效达到语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全统一。

(二)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以教材为依托,打开学生的知识面,用丰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累积语文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出有文化内涵的知识群体。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数字故事”演示手段,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能为课堂服务的内容,制作成“数字故事”,让学生通过观看短小精悍的演示,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例如,在学习语文S 版六年级下册《陆羽与〈茶经〉》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3 分钟以内的“数字故事”——《茶缘》。该“数字故事”叙述的是一位同事2012年在桂林阳朔七仙峰茶园游玩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在音乐《云水禅心》的伴奏下,故事场景徐徐出现——烟雾缭绕的茶山、稚嫩鲜润的茶芽、辛勤劳作的采茶人……让人不禁对茶产生了浓厚的认知兴趣。进而,画面转入茶艺介绍环节,通过茶艺师娴熟的技艺展现照片与文字配合,向大家展示了茶艺的13道程序,让人增长见识。最后,在一幅幅烟雾氤氲的品茶场景中,作者配以应景诗词诵读,让人感受到“一杯茶,一份心境,一种生活乐趣”的惬意,也让学生体会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利用这段“数字故事”演示做铺垫,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细品“辨别江水”“潜心撰写《茶经》”这两个事例中陆羽的表现,使得学生不由对文章主人公陆羽产生敬佩之情,为其精湛的茶艺和高尚的人品所折服。

“数字故事”的演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向学生直观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语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三)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相机进行字词理解直观教学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专注时间短,而且,他们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集体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应该成为低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语文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素材,有目的地利用“数字故事”演示,从而既保证语文教学顺利开展,又能达到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教学语文S 版一年级下册《对对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为《我们共同的家——162班》的“数字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这个故事。故事在一帧帧图画与旁白


的配合下娓娓道来:去年,爸爸妈妈牵着我们的小手,来到了美丽的实验二小,来到了162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班有些同学来自北方,有些来自南方;有的同学长得胖一些,有的长得瘦一些;有的同学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我们朝夕相处,相依相随。可是,有时,我们也会闹些小矛盾。有一天,小悦碰坏了小倩的杯子,小倩哭了,还跟小悦吵架了。小如看见了,拉着他们的手,对他们说:“我们是162班的一员,我们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小悦和小倩听了,和好了!同学们,162班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的梦就从这里出发!

一张张同学间牵手、玩耍、互助的照片,让孩子们重温集体的温暖与乐趣。大家禁不住地微笑,回忆起同学曾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更爱这个给他们快乐、帮助他们成长的集体了。同时,通过观看“数字故事”,学生直观理解“胖”“瘦”“高”“矮”这些字数相同、意思相反的词语就是反义词,为学习课文《对对歌》中的反义词做好理解上的铺垫。同时,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积极寻找生活中更多的反义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演示的注意事项

其一,教师要明确“数字故事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避免喧宾夺主。“数字故事”演示手段直观,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深受小学生喜爱,但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课堂上不能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观看演示,让语文教学变味。我们不妨发挥其长处,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语境等通过这一手段演示或渲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真正为教学服务。

其二,“数字故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主题故事,我们要将其与一般的幻灯片演示区别开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分析文本,确定故事主题,有目的地选择素材,方能制作出表达作者意图的叙事或抒情式故事;要杜绝把故事演示得支零破碎,让小学生看了不得要领,不明其义。

最后,希望“数字故事”演示这项技术能通过大家的运用与交流,发挥其更大的魅力。

(责编黎雪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20d2e8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