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不是寻常物——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2023-10-03 06:46:4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景不是寻常物——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欢迎阅读!
萧红,景物,描写,寻常,风景

风景不是寻常物——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摘要:萧红作为一个短短九年就创作了近百万文字的天才女作家,为我们留下看珍贵的文学财富。景物描写是萧红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景物描写,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点。萧红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有着不同的呈现,景物描写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本文意图研究萧红不同时期景物描写的功能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萧红;景物描写;功能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历经坎坷,受尽了痛苦与折磨,却能在她不到1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近百万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不少不朽的作品。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萧红小说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的片段,这些景物描写的大量出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不同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文章之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萧红描写景物的功力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显现出来了,《两只青蛙》中写道:秋雨过后,天色变做深蓝,静悄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暖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秋日的校园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绚丽多彩,秋雨过后,校园的天空湛蓝湛蓝的,花丛中一丛从黄色的花朵,树枝上的树叶闪着斑斓,是一副美丽的秋日风景画。《王阿嫂的死》中写到: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来了一幅鲜明动人深秋图景。茄子就和紫色成串的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家的前檐,就连用柳条辫成的短墙也挂满着紫色的铃铛,用生动的音乐性的语言使得农家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茄子像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家的门前,好像风一吹,他们都会响起来一样,渲染了丰收的喜悦,与后文茄子全部送到地主家的地窖里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强烈的阶级矛盾。

萧红早期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为渲染气氛而写,《王阿嫂的死》中黄叶、白霜、凄迷的香气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为下文王阿嫂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文中还多次出现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如:放射劳工眼睛的太阳、践踏憔悴野花的羊群、后山不间断鸣叫的虫子、带着哭声的棺材和发出哭声的树叶,都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有学者说《王阿嫂的死》中景物的描写使得人物群体的压迫性同景物的压迫性交相辉映。

《生死场》在众多触目惊心的人类生活现状的场面中穿插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自然的四季轮回,与人无目的生生死死形成鲜明的映衬,反映出人类愚昧无知毫无意义的生存现状。城外长长的大道,被茂密的榆树荫遮蔽着,山羊在树下吃草,吃饱了就睡在树荫下。菜田里种满了白菜,菜田的小道上,长满了野菜,毗连着菜田是一片翠绿的高粱地。菜田的短道尽头是二里半的家了,院子中间长着一颗杨树,夏日正午杨树的一半阴影洒落在院子中,田圃间一切都是寂静的,惟有蝴蝶远近的翩飞。麻面婆在院子里急切的劳作,汗水爬满了她脸,她也是快速的擦一下,继续投入劳动中。正午的太阳权威着一切的时候,人却在不停的劳作,二里半在寻羊、罗圈腿在寻羊、麻面婆在劳动。夜晚月亮陷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声,萤火虫闪着光,王婆在一遍遍讲述着悲惨的故事。清早的叶子们!树的叶子们,花的叶子们,闪着银珠了!太阳在不着边际地轮在高粱棵的上端,左进的邻家开始在预备早饭了。菜圃里西红柿红了,倭瓜红了,大头菜成熟了,人在田间忙碌着。《老马走进屠场》一章中写道: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了;一步一步送着老马归去。如此凄凉的场景衬托着老王婆和老马悲惨的命运。冬


天,风雪呼啸着,仿佛要淹没傍山的小房,小房中透出哀愁的声音,打鱼村最美的姑娘月英的生命在这暴风雪中走向了尽头。春天,山顶像开了小花半绿了!而变红了!平儿做了牧羊童。村中就这样初夏秋冬四季更迭,人们动物般繁忙着生死的轮回。十年前的村子而今旧似十年前。但是年盘转动了,日本人来了。天空依旧是那么美树梢在青色的天边涂出美调的和舒卷着的云一样的弧线。蝴蝶依旧翩飞,但是花儿却未曾开。小草房被炸弹带走房盖,留下残墙。往日充满生机的麦田、菜圃、瓜田在炮火下不复存在,瓜田里填满了蒿草;往日生机勃勃的田野现在变成荒凉的旷野,遍地长满了蒿草。王婆家每年堆满柴草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空地长满了马蛇菜。又是一年五月节,田间没有了麦子,嗅不到麦香,家家门前也没有挂纸纸葫芦,一切都变了样子。老人和小孩因为饥饿,在田间捡拾麦穗,小孩没捡到麦穗,只捡到满筐的麦穗。人们原本苦难的生活,因为战争更加苦不堪言了。《生死场》前十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既展示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又显示了萧红高超的写景能力,但是后半部分为了渲染战争的气氛,所写的景物都是残败不堪的,与之前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写的有些刻意,没有逃出当时抗战文学的固定模式。这些景物描写除了充当渲染人物命运的功能之外,还充满的隐喻,郭晓平说:萧红风景书写的自然隐喻,却将它和阶级、时代甚至生存和生命联系起来。自然景观中涌动着时代风云,天候的冷暖感知着生命的体温。萧红通过景物的描写将这一时代中的人物真实命运以别样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放射劳工眼睛的太阳权威着一切的太阳就像强权的代名词,他冷漠的注释着一切,无情的掠夺生命,是人间疾苦的制造者,这一切都充满隐喻的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真实的生存面貌。

而到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和《后花园》中通过景物的描写建造了一座记忆中永不颓败的后花园。同一个地方,在不同人笔下,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张秀琢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姐姐小时候最喜欢我家房后的菜园,它虽不大,菜的种类却很多,晶莹闪光的茄子,足有一尺多长;粉红、金黄交相辉映的西红柿,远远望去像一丛丛盛开的鲜花;攀藤而上结出硕大果实的大南瓜,像一个个大灯笼……其中最吸引姐姐的是那片用秫秸搭成屋顶形的三脚架,被绿盈盈的瓜叶和瓜秧罩满的黄瓜地。一条条像翡翠碧落绿的黄瓜掉在上面;那周身长刺,一朵小黄花还顶在头尖的青翠欲滴的嫩黄瓜,给少年时代的姐姐带来了许多乐趣,姐姐很喜欢藏在黄瓜架下面

我家的后菜园种了各种花草,有晚香玉、夜来香、百合、西番莲……后窗下花丛中搭了一个小棚,是姐姐乘凉、学习的地方。

我家房后有个菜园子,种着蔬菜、苞米、黄烟等作物。

张秀琢将后花园称为后菜园。他对后菜园的描写是客观的,平铺直叙的说花园种了许多蔬菜和各种花草,对待这些事物他的笔下是缺少感情的。而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则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花园中的所有景物,小到蚊虫飞鸟,大到树木花草,都蕴含着萧红深厚的感情。《呼兰河传》中写道:

我的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疯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了烟。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他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萧红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把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蜻蜓、蚂蚱、甚至是连他们的形态都能描写的如此细致和生动。后花园的世界就像童话的世界一样,天高任鸟飞,一切都是活的。后花园中的是自由的,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种菜,我捣乱;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而我则抢过水瓢,使尽全力,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叫下雨啦!下雨啦!在院里自由玩闹,看见黄瓜长大了,就摘下一个黄瓜,黄瓜没有吃完,看见了蜻蜓,又去追蜻蜓,跑了几步又被别的东西吸引了,采倭瓜花,捉蚂蚱,一切


都是美好的。后花园中的动植物也是自由的、活的,大榆树会发出声响,土墙也会回答。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外面的世界是冰冷的,父亲、母亲、祖母会责骂,但只要一到后花园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天空是宽广的,一切都是有温度的。之前在《王阿嫂的死》中放射劳工眼睛,《生死场》能烧毁一切的太阳,在《呼兰河传》中变成积极的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此外萧红在《后花园》中花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后花园的景色,开篇:后花园里五月就开花的,六月里就结果……”一直到从磨房看这圆子……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萧红总是愿意花费大量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去书写。在她的后花园里,黄瓜、茄子、西红柿都显得是那么的俏皮可爱;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活力四射的,像是一方永不颓败的天堂,是灵魂的一片净土。《呼兰河传》中对后花园的描写反映了饱经沧桑的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 1940年萧红为了躲避战火逃亡到香港,在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和《后花园》。如前所述,此时的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身体衰弱不堪。现实中的世界被战火掩埋,惨败不堪,人们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极度缺乏自由。经历了这一切的磨难之后,萧红的文学作观念越发的成熟了。茅盾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地完全隔绝了所写的产物,是倒退。骆宾基也曾对此表示惋惜,认为萧红是以强者的姿态生长,壮大的途中又软弱下来。笔者认为萧红笔下的后花园是热闹的,五彩斑斓,像童话一样美好。在《呼兰河传》和《后花园》创造了一座永不颓败的后花园,作为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最后家园。后花园不仅是萧红自己灵魂的栖息地,同时也为中国国土上饱经磨难的人民,提供了精神的栖息地。擅长写景是萧红作品一贯的特点,但是萧红不同作品中景色所起到的功能却在发生着变化,《王阿嫂的死》中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生死场》中的景物描写除了为展现人物的生存现状外,主要是突出战争前后乡村景物的变化,局限于抗战文学的固定模式,通过隐喻化的书写揭示了人类真是生存现状的图景。但是在《呼兰河传》和《后花园》中通过对后花园景物的描写,为自己也为贫苦大众建立了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备受现实磨难的灵魂在理想的空域得到了抚慰。小说中景物描写功能的变化,体现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的成熟与变强,现实的不自由在文学得到了补偿。 参考文献:

[1]韩长俊.《萧红全集》(上)[M].哈尔滨出版社,1991532 [2]王雪,高志国.论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J].韶关学院学报,20074. [3]王观泉.《怀念萧红 [C].东方出版社,p114页,2015.539-41.

[4]郭晓平.《论萧红小说风景书写的隐喻机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11 [5]茅盾:《 呼兰河传》序,《萧红全集》,(小说卷),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6]骆宾基:《萧红小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429d6d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