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题型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与解析)

2022-03-23 02:5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高考题型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与解析)》,欢迎阅读!
考题,新高,鉴赏,诗歌,解析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各地联考最新试题专题汇编专项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1.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2.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 ()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水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换星移,面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清新、晓畅,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B.颔联中“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

C.“槛外长江 自流”一句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滕王高阁临江渚”,神完气足。 D.尾联运用了设问手法,以景结情,引得读者回肠荡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

16.“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传说王勃写到最后一句有意在 处留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了,有人猜是“水”,有人猜是‘‘独”字,有人认为是个“空”字,有人认为是个“枉”字,也有人猜测是“云”字。王勃为什么用个“空”字?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6)



1




3.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16.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4.江苏省淮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16.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2




5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年(1182).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王导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领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6. 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5954a8ca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