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8《杜牧诗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2-10-13 23: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2.8《杜牧诗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欢迎阅读!
杜牧,散曲,选读,宋词,唐诗

8 杜牧诗三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早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想雁之北返,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善于选择题材,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以小见大,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淫生活,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看出了历史现实的本质,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定数的感慨,表现作者对封建朝代更替的深沉思考。

《题乌江亭》通过写项羽兵败乌江,引颈自刎的历史事实,批评他意气用事,没有做大事的人格和性格,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奋发图强,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任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咬文嚼字 1.字音 米(gū) 子(fēi 不期qī)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金河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在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


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风一一回。

品评: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雁儿们又怎能随着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驱逐回鹘”。这里的“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包羞忍耻是男儿。

品评:只有能够“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自然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他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真是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其实,作者这里点明项羽兵败的性格弱点:意气用事,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暗含作者的批评之意。 二、重点语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全诗

剖析: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结构简析

《早雁》结构分析:

首联:明写早雁“惊飞四散”实写边民“失所溃逃” 颔联:明写早雁“飞途孤鸣”实写边民“失群孤苦” 颈联:明写早雁“明难返”实写边民“战续难回” 尾联:明写“告雁忍苦”实写边民“痛苦不堪”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结构分析:

前三句:三幅画,分别是:秀美骊山,山门洞开,妃子粲笑。 末一句:一点说,点明画意“送荔枝” 《题乌江亭》结构分析: 前两句:一般议论,“兵家不期”和“男儿真义” 后两句:具体诗情,“项不渡江”和“惋惜英雄” 主旨浅探

《早雁》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仅仅选取杨贵妃要吃荔枝这件事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驿使的同情。


《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审美鉴赏

以《题乌江亭》赏析杜牧咏史诗特点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这首诗也不例外。 “乌江亭”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但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6a7783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