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2023-02-12 12:2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分析》,欢迎阅读!
现状,课程,我国,分析,研究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试图从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服务对象三个角度对2006—200B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的学位 论文 选题现状进行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与这一日标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为了分析这一课题研究现状,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服务对象三个角度对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现状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以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的选题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 中国 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来源。检索范围设为2006—2008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检索时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这里将检索条件设置为题名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由此共获得检索结果60个,其中学位年度为2005年的10篇和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度不大的4篇被剔除。最后得到研究对象共46篇硕士论文。

(2)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方法、研究性质、服务对象等三个方面对所选硕士论文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进2006—2008三年间我国硕士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关注的。2007年与2006年相比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2008年的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者检索论文的时间为2009年初,此时2008年度学位论文的录入工作尚未结束。

2 类目设计及内容分析

(1)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揭示体其 规律 时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在所有本次的研究对象中,采用最多的主体研究方法是 文献 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主体研究方法一般是指,在一个研究课题中获取研究材料,检验假设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文献资料法排在首位说明,这既是传统研究方法的继续;也反映了我国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科研方法条件还受到一定局限。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的大量运用。体现了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日益在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硕士论文撰写中的普及,实证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位论文科研成果质量的可靠性、准确性。


所选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学位论文采用了3-4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成为运用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过去传统的单一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需要,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手段进行综合性研究,以更全面、客观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既符合当代 科学 发展 的趋势,也是教育科研方法论的进步。

(2)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性质分析。

根据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研究课题分类标准,一般按研究性质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目标和激励因素是为了求得一种新的认识,求得对 自然 界和社会的一种新的认识,由此可能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或原理,这些规律或原理是用面很广。应用研究是即带有特殊的实际目的,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具有过渡和中介性质。开发研究是运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果,达到科研某种新材料、新工艺和具体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应用媒介。三者不可偏废。 现代 科学研究大多以开发研究为主,以取得 经济 效益或社会效益,通常最佳比例是:基础研究1/7,应用研究2/7,开发研究4/7。如上表2所示,从对所统计的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性质分析得出:理论研究27篇,占58.7%,应用研究11篇,占23.9%,开发研究18篇,占17.4%。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占82%以上,而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开发研究只占17.4%,与上面的最佳比例相差甚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与我国短暂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相一致。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 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看出就发展的时间历程而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理论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理论成果尚不完善,仍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和优化的过程。这时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研究在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的条件下发展则相对迟缓。 第二,开发研究中受到的阻力。阻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物理条件的阻力,二是社会条件的阻力。46篇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学位 论文 的内容进行分析可知,这些论文当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数需要较高的硬件条件支撑。如《虚拟机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就提到搭建一个 网络 环境,最少得需要2 计算 机、网卡、1根直连线;如果组建复杂网络环境,需要服务器、工作站、3层交换机、路由器,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制度的单一化和机械化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研究受阻的又一阻碍。传统的识记型题目在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中仍站相当比例,这也使得信息技术从教人员及家长对各种新理念下进行侧重于全面 发展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各类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持有不支持的态度。 (3)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服务对象分析。

服务对象即研究成果所要服务的人群、机构或单位,它表明了论文选题产生的领域和研究成果发挥效力的范围。科研活动都有其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及成果的应用领域,研究的服务对象就表明了该研究问题从何产生,成果应用何处。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可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要面向哪些 教育 阶段。具体数据统计如表3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b00042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