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

2022-03-31 02: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欢迎阅读!
性本善,人之初,三字经



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诞生的婴儿公平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洁。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育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假如从小不好好训练,和善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用心全都地去训练孩子。(假如懒散不训练,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训练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急躁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训练儿子很有方法,他训练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给儿女吃穿,而不好好训练,是父亲的过错。只是训练,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教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愿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学问,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致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教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学问。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敬重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当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学问。并且要知道根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熟悉文字,阅读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9ac9a4d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