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物游

2024-01-25 01:0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神与物游》,欢迎阅读!
神与物游

“神与物游”疏辨



神、物关系,首先要弄清楚神指什么,物指什么。 思想史中神的概念与道家有很大关系。 《淮南子·精神篇》“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文子·九守篇》亦云:“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

神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超越于形体之上。道家认为神应该守于虚静。 静者如: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淮南子·俶真篇》“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覩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

《文子·九守篇》“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

盖静者则易,则清。易者简也,简单而不繁复,则自具清的特性。此处用镜喻清静,正如禅宗北祖神秀偈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佛、道两家,言心言性,皆用明镜作喻,盖镜实有静则映物的功能。其中所涉本体与物象之关系,颇值得玩味。

虚者如: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经典释文》引崔说曰:“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此说意谓虚心则生白(智慧与见解,盖日光所照之处则明,正如好的见识能洞烛万物),吉祥则止舍于此。

《神思篇》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盖虚静能使人沉潜,屏除浮躁之气,戒绝功利之心,正如康德所说“审美无利害关系”之意。宗教以此修养人性,求放心之域;而审美亦可借此收敛精神,以无偏无倚之心去观照外物所潜藏之美,此审美与宗教共通之心理基础也。

物者,外物也。《神思》篇中,尤指外物的形象反映于内心。盖物各有体,各有其形质。当其进入神思之域后,它不可能再是具体之物,而为物之形象,亦即物象。此即柏拉图反映论中第一层物象也。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思所表现的千载之时间与万里之空间,皆为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关系在心中的反映。我们亦可称其为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

而神、物关系,在宗教看来,是干扰关系。 《淮南子·俶真篇》“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邪?”《文子·九守篇》“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虽欲勿禀,其可得乎?”

物之入于心,会破坏内心之虚静,从而破坏精神的修行,影响于道心禅心甚巨。如:

《淮南子·精神》“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聘于外而不守矣。

《文子·九守》“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

其诱惑力极大,难以抗拒,如: 《吕氏春秋·本生篇》“万人操弓,共射其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


所以在宗教家看来,外物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能破坏人的本心,迷乱人的本性,残害人的心灵。所以宗教的传说与故事,常有这样的记载,如修仙不动于外境,却功亏一篑之事……

以至于宗教家们会发展出这样的观念: 《淮南子·精神》“清目而不以视,静耳而不以听,钳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虑。

如此,则能保全心智,克服欲望,保持清静的本性。

但此种做法,实为堵塞,而非疏导之法。其视外物也愈苛,则其心愈好奇,终至于不可收拾。如故事中所云小和尚与老虎事。

文学领域内的心物关系则非是。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用一个“游”字,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心物关系。此亦本源于道家的见解。 游者,系物而又不系于物也。见《庄子·逍遥游》篇。 《淮南子·精神》“容身而游,适情而行。

神与物游,即体现此逍遥自得的关系。在此处,外物不再是干扰神思的侵入者,而是与神思同游于玄妙的精神之域、供其采撷的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艺术想象的源泉。

而从神思一面观之,则其如大匠运斤,循天道而雕琢物象,即: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所创制,正如刘勰所说: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种运思,皆出之自然。故刘勰续云:“秉心养术,无务苦虚;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此即“心与物游”之大概。

然而,刘勰并非单纯强调心与物游的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能达到心与物游的境界之前,还需有所准备。此即“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在这里,刘勰强调学问、道理、前人作品以及内在情感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神思之运。所以他又说:“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刘勰也探讨了心物睽隔之状: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虑;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江河。

在《神思》篇最后,刘勰还感叹于神思之不能以言而尽: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迫,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故。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这种议论,明显受到了魏晋时代“言不尽意”论的影响。毕竟,神与物游是心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但“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语言文字运用起来,受到“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特征的制约,这也是操觚作文者共同的遗憾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9b19eb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