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海

2022-04-11 11:06: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法大海》,欢迎阅读!
佛法,大海

原始《心经》版本前面还有四句赞词,玄奘法师当时没有翻译。为了利于大家对《心经》的理解,我在此讲一下其赞词的含义,四句赞词是: 离言绝思般若波罗密 无生无灭体性如虚空 个别行径本觉之智慧 礼斯三世一切诸佛母

离言绝思般若波罗密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佛的智慧,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是不能说的,也是不能用脑能思考出来的,或通过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就是说到达彼岸的这种智慧,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语言是个比量,是个比喻,不能直接指明般若波罗密的真实含义。这种智慧,完全超越了语言、文字和逻辑推理的范畴。

无生无灭体性如虚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真正达到了般若波罗密,就是到达彼岸境界的人。不能说他不生,也不能说他灭,他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达到了一个永恒的寂静。我们叫他实相,他不是虚的。不少修炼的人,认为佛法就是空嘛,空就是虚空嘛,就是没有嘛,这是不对的,佛性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佛经上讲,有生有灭都是虚假。有生就有灭,灭了又生,都是二元化的哲学思想,有矛盾的对立,是世间学。而佛性是永远超越矛盾对立的境界,他是一合相,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合一,不生不灭的,永恒不变的,无生无灭体性如虚空。当然这种境界,对没有一定修持造诣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各别行径本觉之智慧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各人的根器不同,染污的程度各异,原有基础有差别,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长短不等的时间去思考修持,才能达到本觉的智慧。无论是思考,还是修持,也离不开世间的知识学问。佛陀在世时,并没有舍弃世间的语言和思想、学问,是拿人世间的语言、思想、方法作为佛法的基础,佛法并不是另外存在的一种东西。现在许多人对此不清楚。一次,一位高级工程师问我,佛法和世间法有何不同?我回答他说,是一分钱的两个面,总的来说还是一分钱。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觉,离了世间觉,兔子头上找角角,那是不可能的,是找不着的,会落空的。

礼斯三世一切诸佛母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和佛好比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般若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母亲,三世诸佛都是般若的儿子,三世诸佛都是靠修持般若而成佛的。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

心经在中国,自唐至今,千多年来,流传甚广,老妪能诵,竖子知名,深入民间,脍炙人口,比较其他的华译经典,更为盛行。

简明切要:心经译文,简洁明畅,文句不多,涵义却深,大小乘的 教义,戒定慧的三学,几乎都具备了。.句短易记:心经的译文,短小精明;且字数不多,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便於读诵,容易记忆。文约理诣:心经文句虽简,而涵义湛深,现前蒙益:念诵心经,能得冥阳两利,存殁均可沾益。

我们多生以来轮回生死的 根源,由於无明不觉,起惑、造业、受报,在惑业苦三道中滚来滚去,从 未停息。


佛法有证法与教法,证法离言,不可思议;教法有言可说,亦不外说 有说空,显相显性。说有是属於显相的,说空是属於显性的。

凡是佛教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佛是出生在印度,所以中国 的大乘佛经,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除了大乘的三藏经典,还有 小乘的巴利文三藏,卷数之多,真如汗牛充栋,说之不尽;而其部派的教 史与教义,亦有很大的演变。原始的小乘佛教,最初只有根本的上座部和 大众部,後来演化成二十部;大乘原来的教义,则不出性相空有之学。 空之学,弘盛於龙树大师,亦名中观学,传来中国谓之空宗,或三论宗; 相有之学,传之於弥勒无著,亦名瑜伽学,在中国谓之唯识学,或法相唯 识宗。所以凡是说相有的经典,都属於唯识部门所摄;而说性空的经典,则属於中观学系的典籍。现在讲的这部心经,是属於中观性空部门的宝典。 在佛教的大藏经中,属於般若部门的经典,不但义理湛深,即数量亦 相当丰富,总共有七百四十七卷。在中国唐代初期所编的大藏经,共有五 千零四十八卷(现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已增至一万多卷)把般若经的 卷数与之一比,已占全藏卷数七分之一强。而唐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 六百卷,尤称般若部门之巨构。这可见般若经在全部佛教中所处地位, 非常地重要。 古今诸家判教,抑扬教法虽各有不同的见解,但对於般若法门,都是 十分重视的。如唯识宗立三时教??有相教、无相教、中道教,把般若经 判在第二时教,是属於空的无相教,由於无相的法空,就接近了最高深、 最圆满的中道教。天台宗五时判教,把般若判在第四时教,由於般若时的 融通淘汰,荡执成智,才悟入法华的圆教。但天台判教的五时,有「别五 时」与「通五时」,别五时固然判般若为第四时教,而通五时则通前华严 、阿含、方等,通後法华、涅槃,於其中间,常演般若妙义。所以佛陀曾 说:「初自鹿苑,终至泥洹,於其中间,常说般若」。天台判的别五时,说佛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但在通五时中,更证明了佛陀的一生,常谈 般若。可见般若经不但卷数很多,义理亦很重要,如果不重要,何必常常 演说般若呢?太虚大师尝说:「业力是佛法重要的一法」;我想,般若更 是佛法重要的一法。因般若与业力,同是佛法的根本要义,大乘佛教以般 若为根本,小乘佛教以业力为根本。知道大小乘的根本教义,是在般若与 力,才能把握到佛教的重心。同时业力固然重要,六道众生的上下升沉 ,不是有什么最高的神在主宰、在操纵,完全就是操纵在每个人自己所造 的业力;而业力是幻现於妄心,华严经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楞伽经则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欲使之善,则所 生之法都是清净;心欲使之恶,则所造之法都是染污的。清净的天宫净 ,染污的地狱苦器,都从每个人自己的心识所创造,所发现;而染净的主 使,则受控制於自己所做善恶的业力。所以魔力不大,业力最大,然而心 识之力更大,它可以转移业力。我们学佛的目标,在净法的追求,先要净 化身心,才能净化世界,故维摩谓:「众生心净故国土净,心垢故国土垢 然欲修习净法,消除罪业,又非从修习般若「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为功,因从文字般若而修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功深,才达到学佛的究竟 目的实相般若。所以说,业力固然是佛法重要的一法,而般若亦是佛法重 要的一法,并无有错。 .般若是诸佛的父母:般若为诸佛的父母,亦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大般若经说:「般若波罗密,能生诸佛」。大智度论说:「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般若」。又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之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能生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间诸法实相。由此因缘,我等诸佛,常以佛眼观视,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为报彼恩,不应暂舍」。金刚般若则说:「一切诸佛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本经亦云:「三世诸佛,依般若 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是诸法的先导:诸法、是指六度中前五度所修的事功;般若, 是指第六度的智眼。 般若以空义为总持:总持、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包括了全部佛 法的含义

般若为诸经的首长:古代判教的大德,从竖的时间,有判般若为第 三时教,或第四时教;若约横的空间来说,不论何时,佛说了义大乘之教 典,都可称为诸经之首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9dd5f738e9951e79b8927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