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022-04-01 01:2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欢迎阅读!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 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急需将空间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空间上的战旅部署,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放在该地区及城市发展的方略和全局部署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安排只做出轮廓性的考虑,而城市规划则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很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了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以在城市规划下城市化的进程很快,但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了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造成累了很多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要紧密的结合在城市规划中。

三、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社会学拓展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城市规划本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城市规划规划的是“社会”,这个内容而不仅是“城市”这个形式,规划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社会进步,是城市规划及规划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是通过物质手段实现社会的目标。规划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规划理论经常与研究“城市空间”有关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的社会学理论重叠交叉。

实际上,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源远流长。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社会学传统。现代城市规划的来源之一就是英国社会学家对伦敦贫民区的研究。正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民区、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城市的社会问题以其物质表象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

20世纪50年代后,“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这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在城市规划慢慢的发展中,和社会的关系靠的越来越近,城市规划的目标也是以改进社会上的问题为主,把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状态结合。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为目标,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社会空间资源的整合。


基于学科综合与拓展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学科正酝酿由偏重物质性规划向注重社会性、综合性规划的转变。与偏重物质环境治理不同,社会性的城市规划更注重深刻剖析影响物质环境发展与更新的决策背景及相关社会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区发展规划即强调各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影响,鼓励人群或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及发展,这些恰好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忽略或欠缺的。

作为被现代城市规划视作“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对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应以人为本,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当成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加强城市的社会学认知,深化对城市规划社会文化属性的认识;增强人文社科知识,改善城市规划教育的培养模式。

四、结论

由此看来,对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的城市化已经渐渐的和社会紧密的结合,并且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最终服务的载体都是人,所以仅在这一点上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学就不能分离。城市规划科学趋向于建立城市各构成要素在空间层次上的作用与关联,强调平衡、协调、整合各社会利益团体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社区及社区规划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规划教育领域的变革,尤其是需要向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拓展,拥有足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能够清晰地判定物质空间规划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提高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识和能力,使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人的考虑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中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初探 《和谐城市规划——2007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刘佳燕 2社会学和城市学双重视野中发展城市社会学——兼论在新的城市社会学框架中的城市社会发展与预测研究 阎耀军 3社会学渗透下的城市规划泛论— 兼论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 吴晓魏羽力

4、走向融合:规划与社会 刘佳燕

5、论城市规划的社会学转向 《同济大学学报》第22卷第2 王世军 6、浅谈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梁玮男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44)

7、郑也夫著.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顾孟潮编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庭伟 转型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J城市规划.2008(3)54-6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2373ec8762caaedc33d4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