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教案2

2022-03-21 00:3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终南山》教案2》,欢迎阅读!
终南山,王维,教案





教学对象 使用教材

13数控高职2 高级中学课本一年级第二



王维《终南山》

授课日期 出版单位 计划学时

2014 5 22下午第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课时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歌壮阔清远的意境,了解诗歌所用的艺术现手法;理解诗人所抒发思想情感。

教学 目标

读懂诗歌,感受诗歌壮阔清远的意

境。





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

了解诗歌所用的艺术

感。

表现手法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学习单元,从汉乐府民歌、古体诗到近体诗。《终

简析目标南山》就是一首律诗,通过分析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设定依据 理解作者写作诗歌的情感并对自己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把握古典

诗歌的魅力所在。

知识&技能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读懂诗歌,感受诗歌壮阔

清远的意境 了解诗歌所用的艺术表现

手法 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





教学 要求











1


教学 场景 设计

因为是诗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一开始请一个朗诵好的同学诵读《终南山》,体会诗歌的美感,就此导入诗歌,在具体分析时融入终南山的美景、地理位置的图片,更直观形象,效果显著。

教学 资源

多媒体,黑板,教案等备课和上课资料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达成目标

导入:同学朗诵《终南山》引入本诗。

本课重点学习这首诗的两美:境美、情感美。

展示课外准备

情况



学生诵读,诵读多体会师引入 悟的要求

一、意境美

由诵读《终南山》导入

教学

活动 流程

用优美的终南山的地理风景画,通过四联八句诗的分析,鉴赏《终南山》意境。 (一)、首句通过直观的画面美,解读分析,用夸张的笔调介绍了终南山的高大,辽远。 (二)颔联主要跟着作者去游山,

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山中那真切动人老师边问边讲,的感受。王维就用了五个字勾画出学生参与应答 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对仗互文手法的运用。 (三)颈联诗人立足于“近天都”的“中锋”看到了“阴晴众壑殊”的全景图,千山万壑的晦明变化,光色变幻的万千气象,诗人以画法入诗,于尺幅之中蓄万里之势。诗中有画的诗风展开。

问答式

律诗的形式美

2


(四)尾联由写景转为写人,写诗人下山向樵夫询问投宿的情景。

从这句中品出:1、以我观物,因景老师每联设计了解全诗的抒情;2、山景赏心悦目,诗人游兴几个问题,王维的诗以学提问法,互动内涵,

风,画面的意境未尽;3、樵夫砍柴,以动衬静;4生问答形式完分析法

美。 “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成分析

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艺术效果。

三、情感美

1、这首《终南山》,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 2这情感又是怎样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

3、走进王维

教学活动4诗情与佛心相照应,感受王维诗流程 中的禅理,归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感悟 理解了王维和他的诗,同学们有什

么感悟啊?

1和学生专业相融通,怎么做好工作,静下心来做事,心细严谨。 2、就现实社会谈谈感悟

3就学习和如何做人方面,王维给我们的启示等等,拓展出来。

老师首播放一段视频《心灵之道》让学生感知禅理,接着分《终南山》表达的学思想,并就此再举十几首维的诗,感受这种思想。

老师提几个问题共思考,同学们讨论回答

把王维的经历和王维的诗相联系,真正理

解和把握诗人归纳 的禅学思想和

诗中表达出的 情感思想

讨论法,学生与现实相联系,谈出自己的理己的看法 解和感悟。学生

讲的不一定全

面,但会学到些,明白些人生

道理。

1、背诵《终南山》

课外作业

2、给同学们6幅画,从13首诗中配对。一组一幅,六小组六幅,配成功后请一个代表用PPT展示配对理由,获赞最多的小组奖棒棒糖。(放在下周二的业高课上)

1

王维的诗挖掘的地方很多,诗画,乐理都可以讲,但《终南山》我这次就抓住

意境美和情感美二点,在情感美中突出了王维诗的佛性和禅理,一贯到底,最后谈感悟,与专业融通,与现实融通,达到了融通的要求,也很合情理,顺其自然。

时间有些紧,在讲感悟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也很能融通到自己专业和现实,就是没能展开的再多一些,原来想了很多,时间没有了。

作业用画面配诗,进一步学习王维的诗,感受王维的魅力所在,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教学回顾

2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616c9d240c844769eaee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