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思想

2023-04-22 07:32: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欢迎阅读!
儒家,孔子,思想

浅谈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即爱人。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孔子“有教无类”的观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学体系,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人可以剥夺。他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生贵贱,均可来受教。他自己的学生就有很多是出生卑微的人,如陋巷简居的颜回、出生寒微的子路等等。他指出老师教书育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而学生在学习是应该做到“举一反三”、“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更要“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思想至今仍有启发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为政以德”,他认为要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国家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里又涉及到礼制问题,实际上就是孔子的“礼治”主义,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认为,只有使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行为规范,才能实现儒家心目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儒家的“礼”实质上也是一种法,它以维护宗教的等级制度为核心,若违反了礼的规定,就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它与“仁”共同构成国家治乱的的两大因素。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例如在清代,人们拒绝接受新事物,固守着封建礼教,使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

儒家的“德治”主义主张用道德去感化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是最根本彻底的方法,不是法律可以轻易办到的。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如个人的道德发展、同情心等,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德治”与“人治”有很大的的联系,前者重视教化的程序,后者则更看重教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的绝对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有了“为政在人”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我想,这可能也是儒家思想为历代君王所尊崇的原因之一吧?这种“人治”思想与“家天下”,“君王至上”的观念是一致的。

孔子的思想还体现在经济和美学上。

孔子最主要的经济思想是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利”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重义轻利”就是在二者的关系上,“义”凌驾于“利”之上。“见利思义”就是让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首先看一下它是否符合“义”,只有先符合了“义”才能收获“利”他反对片面追求功利,在“利”的诱惑面前必须时刻用“义”来衡量它是否该取。不能为了获取财富而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正所谓“君子用钱,取之有道”。除此之外,孔子还认为,对待""""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而不知道""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相结合起来,把文学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总而言之,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95a93a376baf1ffc4fad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