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2023-03-02 17:2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欢迎阅读!
组织学,名词解释,行政,简答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名词解释: 1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2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3

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4

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其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5

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6

棱株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及时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

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7

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8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过程。

9 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0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

的管理层级数额。

11 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

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12 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

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需完全 承上级或中区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13 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

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14 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

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有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15 民族自治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资质制度

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6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

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17 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

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

AAAAAA

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18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

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19 行政组织领导: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

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20 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在领导过程中,有效

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21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

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南苑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22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

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23 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

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锴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24 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

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25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

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26 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

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27 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

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28 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

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29 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合。

30 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

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31 绩效评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

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32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

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33 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

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34 工作再设计: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

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35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

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技能。

简答题: 1

简述组织构成的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债体系(5)制度规范(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

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市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

规范。 3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驶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4、简述韦伯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分工。组织成员有固定的职位,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劳动分工确定职责领域,并赋予必要的权利和责任,使之能真正地做到各尽其职,各尽其责。2)严格的层级节制。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来设立,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来构建组织。也就是要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原则进行明确的分工,按照上下层级节制的原则建立等级严密的组织体系。3)严明的组织纪律。在管理中,要严格遵循有关的制度和纪律,一切按照制度和纪律来进行。4规范的录制制度。在人员录用和管理上要实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人员的任用要严格按照职位的要求,过公开的考试,合格后予以任用,要排除感情因素的影响。5)实行任命制。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6固定的薪俸制度。按等级系列中的级别来确立工资等级,除正常薪俸之外,并有奖惩制度和升迁制度。 5、简述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观点。

1)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激励;3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效率起着重要影响;4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应对传统观念中的以组织正式结构和职能为基础的领导模式做实质性修正;5领导不仅需要有有效的技术才能,同时应具备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 6、简述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行政组织本身就是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行政组织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政治

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组织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等。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行政组织及其管理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2)经济环境。对任何组织而言,组织面临的经济状况是一个关键的变量和环境因素。简单而言,

AAAAAA

财力资源的直接可获得性是组织产生的一个关键的约束条件,而组织管理的一切方面,都需要财政的支持。经济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经济因素的总和。在这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体制的性质、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的状况都会对行政组织的职能、结构、运行方式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行政组织的运行要减少微观的干预,而将作用的重点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3)法律环境。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利以及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皆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行政组织的组织和运作皆需要法律依据,否则就是违法行政,要追究法律责任。在这里,法律环境包括规范和约束行政组织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律及其制度。4科学技术环境。历史上来看,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组织的形态和组织管理方式。代大规模组织的发展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事实上,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系统,更是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由组织任务方面的要求确定的,而其形式则是由所要求的特殊知识与技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信息处理上的要求以及各种设施的布局等决定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技术部仅仅影响着组织的结构,而且影响着组织的社会心理以及组织的管理。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的管理。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各个系统之间很好地相互适应。5)文化环境。所有的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组织的文化环境,泛指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形态。文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相对于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可能比较缓慢,但其影响却更为深远。他不仅影响着组织的目标和价值,也塑造着组织中人的行为方式,影响着组织的决策和选择。

7、简述组织结构分布化应遵循的原则。

1)职掌明确,技能一致;2)单一指挥;3)从属关系明确;4)合理竞争(5)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配合;

8、简析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1)目标手段。目标对组织而言具有方向指引和行为控制的功能,统一的目标能够使各部门达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使各部门能够和谐一致的努力工作。在现代组织中,目标管理已经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途径之一。2)政策手段。在复杂的组织中,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9e9649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