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2022-08-01 20: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断章》,欢迎阅读!
断章

李健吾先生以前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确定性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个诗句中,明月向你为你而存有,这里的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客体化确定性喜悦演变为相对性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观看之中,诗作以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点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实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表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相对哲学观点,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的主体,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为了强化这个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仅仅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来说之这能够是也能够换成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


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能够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有,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点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个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能够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能够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两节诗分别通过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个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增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b972d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