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2022-11-25 07: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诗歌,理解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所谓“靖节”,有“保守节操,显身之志”之意,这无疑是对陶渊明人格的最为恰当的评判。

陶渊明,中国文坛田园诗开山之宗,他的“出仕”与“出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他的挣扎与无奈,都能从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周敦颐说:“爱菊者,陶后鲜有人。陶渊明爱菊,人们所欣赏的事物要么是具有自己所不具备的特质,要么是与自己身上引以为豪的某些优点相通。我认为陶渊明是后者,他爱菊,正是因菊的清高孤傲,菊的孤芳自赏就如同他自己,既坚韧顽强,傲岸不屈,又慷慨悲凉,尝尽世间苦楚。

陶渊明留在世人心中的是一个”隐士”形象,但在他的前期,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入仕的尝试。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陶侃,作为望族之后,必定也是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朱熹曾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他在咏怀诗《饮酒二十首》(其一)中写道: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这四句就作诗时的现状落笔,漫漫长夜,鸡不肯鸣,有谁能像当年刘龚了解张仲蔚那样,来了解我一介布衣心中的感情呢?透过平淡朴实的语言,一种有负平生壮志的遗恨突涌而出。由于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而且“望非世族”,即使渊明祖上功勋卓著,到他这一代时家道已衰落至“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有志难伸也让他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慨。

当现实的黑暗阻挡了陶渊明的进仕之路,加上政治动荡,虽先后出任过恒玄的幕僚、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但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欣赏的明主,然而政治局势的不明朗,世事翻覆,加上晋朝衰颓之势不可挽回与自己一心拥护晋朝的矛盾冲突,他最终选择了归隐这条道路。在《辛丑岁七月赴假 还江陵夜行涂口》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萌生去意,“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作者为行役所累,心中充满了沉重的失落感,想到要投冠归里,在茅屋中修身养性、保持名节。隆安五年(401)年冬,诗人的母亲孟氏病故,诗人有了一个归隐的机会。他回到浔阳柴桑的老家居丧。“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表现出了诗人躬耕田亩的喜悦之情。

至于他彻底归隐之后的心情,《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这样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把“出仕”称作“适俗韵”和“误落尘网”,对以前从仕之事非常懊悔,说自己的性格本来喜爱的就是山水田园之物。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等比喻,则更加强调了自己本不属于官场,乡野才是自己的“故乡”。我觉得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莫过于“守拙”二字,守拙与取巧相对,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汲汲营营厌恶之深,在他看来,从仕会泯灭人淳朴的本性,变得投机取巧,曲意逢迎。这不是他想要的。从另一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于归隐生活的坚


定,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诗人劳作后的轻松愉快,满心惬意跃然纸上,并且表示出身体受累并不足虑、只要不违

背意愿就行的豁达,不禁看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

从陶渊明一系列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写诗实事求是,他的写作与他的思想,他的生活密切相关,他几乎没有题物,咏物之诗,诗歌类型也不外乎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之类。在他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诗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的灵魂所在。东晋有“儒玄双修”的时风,魏晋应运而生的玄学,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陶渊明以老庄的道家思想落实到生活中,发现了自然之美,并进一步将自然之美拟人化。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对“自然”和“真”的追求,

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 《连雨独饮》

又如这几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这样独特的人生追求导致了他只能做一个隐士,他用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用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但是,尽管理想再美好坚定,现实总是残酷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并不是那么美好。他在《归园田居五首》(第二首)中写道: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归园田居五首》(第二首)

另外还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 《有会而作,并序》

诗人躬耕田垄,作为一个普通农人生活,势必要做一般农活,也会为庄稼发愁。这句诗就是说诗人经常担心天气会突然变冷,地里的庄稼会同草丛一样枯萎零落。

但是陶渊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坦然表示“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他觉得既要坚持夙愿,也要珍惜生命,在这种看来是矛盾的态度中,去寻求最大的生存价值。

钟嵘《诗品》评价陶渊明的诗风:“其源出于应璩, 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 殆无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c3869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