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诗中的趣味

2022-08-20 22: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苏轼诗中的趣味》,欢迎阅读!
诗中,苏轼,浅析,趣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苏轼诗中的趣味

作者:王正义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年第03

苏轼的诗在宋代影响颇大,有些诗句读来确实还颇有趣味,回味无穷。或幽雅清静,富有幽默;或创设新意,饶有情趣;或巧妙构思,显示妙趣;或传神写意,颇具奇趣;或参以名理,追求理趣;或因景生情,融融意趣;或诙谐幽默,饶有风趣。……现撷取部分例句进行分析,以求鉴赏受益。

例一:水枕能令人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苏轼)这两句既显示出妙趣又饶有情趣。人们都读过杜甫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如今苏轼却偏要山俯仰,山真能俯仰吗?诗人认为是能的。那理由就在水枕。什么是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仿佛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示出一种妙趣来。风船解与月徘徊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好像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稀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了,那就生出了新意。是的,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不知是月亮引起了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呢?假如说,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使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确实,把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使人产生许多问号,似乎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才是。如此说来,这句诗岂不是饶有情趣吗!

人们常说:风马牛不相及。假如能把一些本不相及的东西拉在一起,那又如何?读了苏轼这句话,也许会有些启发吧。

例二: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杨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苏轼)这是全诗的开端。句下作者自注说:来诗云与杭争雄。原来苏轼知颍州前,曾知杭州,并在那里疏浚了杭州西湖,所以赵的诗里有与杭州西湖争雄的话头。这也许是赵的一点幽默吧!作者便接过来以一个更加风趣的回答发端。苏轼以道、佛两家思想作答。一二两句取道家齐物论思想。《庄子·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下。秋毫怎么为大,太山倒为小呢?原来,从齐物论观点看来,物量无穷,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太山是大可是比起更巨大的事物来, 又为小;秋毫是小,可是比起更微细的东西来,又为大。所以太山、秋毫两者在大小序列中都是无穷的,至于称巨道细,那不过出在相形即相较范围中而已。大小如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502b1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