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2023-01-18 20:2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完整,民族,理论,政策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11、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12、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13、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1分),通过民族的分化(1分)、同化、组合(1分)而形成新的民族(1分)

14、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1分)、精神产品生产(1分)和自身生产(1分)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1分)

15、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1分),在长期的物质资料(1分)和精神产品的生产(1分)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1分) 16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1分)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1分)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分) 17、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1分),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2分) 18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1分)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1分)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1分),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1分)

19、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2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2分) 20、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1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3分)

2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

2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2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分)

23华夏: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 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1分)公元前21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1分)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周。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1分)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1分) 24四裔: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1分)东边的民族被称为,西边的民族被称为,南边的民族被称为,北边的民族被称为2分)四裔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分)

25、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中。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平等是最基本的理论原则。2分)

2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1分)

27、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2分)和人民政府(2分) 28、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2分)有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2分)

29、自治机关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民族化,即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二是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每个要点各2分)

30、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1分)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分)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1分)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1分)

3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各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发展程度的高低,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

32、对口支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成相对固定的关系,前者帮助后者。 33“兴边富民行动”:是20002月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针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场大规模的扶贫活动。按照中央的计划,“兴边富民行动”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其重点在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扶贫攻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广科技进步、文化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七个方面。

34、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在共产主义基础上各民族的共同性越来越多,差别性越来越少,直至民族差别最终消失,世界各民族融为一体的现象。

35、民主改革:指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以推翻封建主义极其其他各种剥削制度和民族压迫制度为目的的社会运动。通过这一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36“政教合一”制度:是旧中国我国藏区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具有封建世俗贵族和上层僧侣联合专政的政权与教权合二为一特点的政治制度。僧俗官员在品位、职权、等级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系统。位于权力顶峰的上层僧侣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集各种大权于一身。

37、家支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存在于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以黑彝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统治制度。“家”指家族,“支”指家族中的支系。对内社会等级森严,权利和义务明确,对外一致,实施掠夺。在彝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的情况下,各个有固定区域且互不统属的黑彝家支实际上具有政权的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d6abc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