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走向多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2022-08-30 16:1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单一走向多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欢迎阅读!
多元,单一,走向,本书,策略

从单一走向多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作者:陈莹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11



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214000 陈莹

[摘要]整本书阅读既是一种阅读方式,又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文章通过研究指出,从点到面、由此及彼、驾轻就熟、触类旁通地将单一化的阅读推向多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

语文阅读视野,强化学生的语言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文化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单一;多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1-0028-02

阅读是学生完成语言积累、习得写作方法、陶冶思想情感的主要路径。阅读教学对发展学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整本书阅读既是一种阅读方式,又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是传统单篇阅读方式的一种变革,通过整本书阅读,可将单一化的阅读推向多元阅读,进而扩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强化学生的语言体验,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文化人格的形成。

一、从点到面,聚焦一篇窥见整本书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节选自一本书或者是一本书中的单篇,这就使得从点到面的阅读成为可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从整本书中的一篇或者一个章节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尝试阅读整本书,从而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并实现对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机拓展。

例如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和《蒹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观照,我们首先将《关雎》和《蒹葭》放回到《诗经》中,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文学地位,再讲解《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以及“赋、比、兴”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雎》和《蒹葭》的阅读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六义”展开,强化学生对“风”的认识,并从单一的“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走向“雅”,即贵族作品,再走向“颂”,即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等,实现内容从单一向多元的变化。在诗歌内容解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使用了“赋”“ 比”“兴”的句子,并体会其艺术效果,最后进行整合,强化学对《诗经》表现手法的特点的认识。

此外,《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具有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诗歌的各章,在句数上相等,语言近乎相同,通过重复歌咏的形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音乐美,令人回味无穷。在阅读《关雎》和《蒹葭》时,若能抓住这些重点,也就抓住了《诗经》整本书的精华。

二、由此及彼,建立关联透视一类书

整本书阅读需要我们建立起联系阅读的思维,由此及彼,探寻书籍之间的关联。从整本书走向一类书,关键要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点,可以是相同的主题,相同的体裁,也可以是相同作者的不同类别的书籍,从而借助关联点透视这个类别的书籍,实现从整本书阅读向一类书阅读的迁移。


以《诗经》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诗经》为辐射点,以“诗歌”为关联点,从《诗经》走向《唐诗三百首》《海子的诗》等。这样就架构起早期诗歌、鼎盛时期唐诗和现代诗之间的桥梁,再以比较为手段,分析异同。比较分析这三本书的共性,透过诗歌语言,捕捉诗歌意象,深入诗歌意境,从而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比较分析这三本书的差异,对《诗经》《唐诗三百首》《海子的诗》的艺术特色、风格、情感表达方式、诗歌表现内容等进行深入了解,寻找《诗经》《唐诗三百首》《海子的诗》所代表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诗歌的特征。

从一本书走向一类书,有效地将整本书阅读从单一推向多元,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也实现多重跨越,从静态阅读走向动态阅读,得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诗歌,从现代跨越时空,去

捕捉不同时期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光彩,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提高诗歌阅读的整体能力。

三、驾轻就熟,由名著导读深入整本书

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建议,这一主导思想体现在教材中,具化在“名著导读”板块。如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有两个“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名著是《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材对阅读这两本名著的引导各不相同,《傅雷家书》侧重于“选择性阅读”,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问题阅读”“目的选择”“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阅读的目的性,让学生学会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聚焦于“摘抄和做笔记”。显然,这两个板块,一个聚焦宏观,一个聚焦微观。

我们要掌握“名著导读”中的方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在《傅雷家书》的导读教学中,紧扣四个“选择”开展活动:首先让学生说出《傅雷家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出《傅雷家书》中他最关注的问题以及通过解决这个读问题他收获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他阅读的目的和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教学重点是成果展示,为学生搭建展示“摘抄和读书笔记”的平台。

名著导读教学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基于教材提出的“自主阅读推荐”,采用“教师阅读推荐”和“学生阅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从名著走向名著,使阅读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拓展。

四、触类旁通,由一类走向多元

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语文阅读的话题、内容不断拓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阅读教学策略,以教材为辐射点,触类旁通,从一类书的阅读指导走向多元类别书籍的阅读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盲目,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重要的着力点,在确立阅读思路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阅读多元化。

如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聚焦民风民俗,第二单元主要是科普说明文,第三单元是古诗文,第四单元为演讲稿,第五单元为游记,第六单元为古诗文。从整体来看,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权重,阅读的类别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我们可以遵从教材编排,将内容分为五大板块:民风民俗、科普阅读、古诗文经典、演讲稿、游记。

从一类书的阅读指导走向多元类别书籍的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习得。我们要以课堂阅读为支架,以单篇翘起整本书、一类书,通过单篇阅读,强化学生的类别阅读意识,进而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习得阅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再到类别阅读的这一过程,既要注重宏观,又要聚焦微观。宏观上注重思维引领,强化类别意识、文体意识;微观上聚焦语言习得和方法习得,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基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做出的积极应对。我们要确立发展的阅读教学思维,基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生态,强化整本书阅读意识,构建语文阅读磁场,以教材为核心辐射区,在夯实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整合,并基于整本教材进行宏观设计,引领学生从阅读小溪遨游至阅读海洋。[ 参考文献]

1 吴辰怡. 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中学语文201830):23-24.

2 蒋文华.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Z1):4-8.

3 刘日光. 高中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J. 语文建设,201819):44-46.

(责任编辑农越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0776f8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