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从肝论治

2023-03-26 06:3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哮病从肝论治》,欢迎阅读!
哮病从肝论治

哮病从肝论治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病位在肺,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发病主要责之于内之伏痰宿肺,外有非时之感而触发,如《证治汇补.哮病》云:哮即痰宿之久而发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其治疗多从祛风、涤痰、温肺、清热、补虚等方面着手,但临证中常遇到此类方法不能应手即效的病例,而肝在哮病的发病和诊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医学入门》:惊忧气郁,惕惕闷闷,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病机汇论》:暴怒所加,上焦郁闭,则呼吸奔迫而为喘。《辨证录.喘门》:盖因肝胆为阴阳之会,表里之间,解其郁气,而喘息可平也。而现代医学也认为抑郁症是其主要的伴发证,张岚等对100例哮喘病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调查的100例患者中68%有焦虑情绪,78%患者有抑郁情绪。[1]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肝在哮喘病人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下几点加以阐述。 1.肝肺生理关系 1)共司气机升降

《读医随笔》云:左右升降之说,以心肺阳也,随胃气而右降,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 升。肝为刚脏而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为娇脏而主宣肃,以降为顺。肝居下焦,从左而升;肺居上,从右而降。左右为阴阳上下之道路,肝升肺降,如此周转运行,方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行。又人身之气,虽然其主在肺,其根在肾,但其调在肝,气之有调有主,气机升降自如脏腑安和,体健身强。

2)共主气血调畅

肺主气,其性肃降;肝藏血,其性升发;肺朝百脉、主治节周身之气,肝司调节全身之血;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需靠血的濡养,而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之功又赖气的推动。人之周身气血流行,实赖肝肺气机调畅。 3)共主卫表而御邪

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肺具有宣发卫气,温养肌肤,抵御外邪的作用。肝具有升卫固表,捍护机,免受邪侵之功能。正如张介宾所说:“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候外。肺主皮毛,肝主候外,二者共同抵御外邪的入侵。 4)五行相克互制

在五行之中,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如此相克互制,从而使木火不燃,气升发,繁茂自荣;而金亦不亢不衰,清肃自润,宣降如常。 5)经络相联

肝经循行,其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灵枢经脉》。肝与肺不仅经络相联,且皆循咽喉,使得二脏关系更为密切。 2.肝肺病理相因 1)枢机不利

外邪袭表,情志不遂,痰气互阻,瘀血内阻,肝血不足、肝气无力而舒等因素导致少阳枢机不利,开阖失序则肺气出纳即壅而受阻,肝肺气机遂升降失调,肝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肃降,气逆于上而作咳喘。《内经》言有所堕恐,喘出于肝即蕴此意。唐容川《血证论瘀血》 瘀血乘,咳逆喘促。


2)木叩金鸣

肝气久郁,或暴怒伤肝,肝气亢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肝气上逆于肺,使肺失肃降之能,升多降少,气逆而发咳喘。 3)郁痰犯肺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津液失布,凝而成痰;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肝气郁滞,横克脾土,失健运,酿液为痰。此皆因肝郁而生之痰,可谓之郁痰肺为贮痰之器”,郁痰上贮于肺,壅滞肺气,不得宣降,遂发为哮喘。 4)木火刑金

肺属金,最畏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过急,郁久化火,上逆侮肺;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径上逆于肺,肺失肃降而发咳喘。若肺阴本虚,或肺气阴两虚之体,木旺更易侮金犯肺。若本有木火刑金之势,肺又感受外邪,风火相煽,则哮喘发作更甚。 5)风摇钟鸣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始受于肺,内风肇始于肝。若暴怒伤肝,阳亢逆,阳动化风;或因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而内风上扰,摇钟而鸣者也不乏见。故《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曰:“肝风妄动,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若本为虚风内伏之体,肺又感受外邪,非但金不能平木,反由外风引动内风上冲于肺,荡击肺金而作鸣者则更为多见。 6)虚火灼金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禀赋薄弱,或劳欲久病,或温邪耗伤肺之气阴,母病及子,下汲肾水,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炎灼肺,引起哮喘。 3.调肝理肺

因肝肺二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联,故在治疗哮病需注重肝的重要性,运用调肝理肺法使郁结之肝气得以调达,气机升降自如则脏腑安和,病安从来。故在临证中除降气平喘、祛痰化瘀等治法外,调肝理肺不失为一可取之法。 4.典型病案

李某,女,35岁,有哮喘病史20年,于200936日就诊,患者于1天前与丈夫争吵后,哮喘发作,喘促不能平卧,胸胁胀满,口苦,痰多,色白粘,纳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小便调,大便干结。中医诊断为哮病,治以调肝理肺、清热化痰,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如下:牡丹皮15g ,栀子15g,当归12g,白芍药20g,柴胡12g,茯苓20g,白 15g,郁金15g,竹茹20g,胆南星15g,陈皮 15g,京半夏12g,桔梗 15g,杏仁 15g,冬瓜仁30g。取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服后患者自觉喘促大减,胸胁胀痛已除,痰量明显减少,纳食增加,大便通畅。上方去胆南星、冬瓜仁更服5剂哮喘得以控制。嘱患者条畅情志,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岚,徐大华.哮喘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35-13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4962c3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