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总结

2022-12-12 13:2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俗学总结》,欢迎阅读!
民俗学,总结

一、

(一)、民俗学的定义

1)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2)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民俗学概念的变更基于不同时期对于“民”和“俗”的认识以及所占据的理论依据。 (二)、什么是民,相关的学术观点 1、“民”是“民族”

民俗学科的创始人,德国的格林兄弟认为“民”就是“民族”。格林兄弟希望通过对民众的知识和学问的发现和认识来证明一个民族的存在历史,它的文化和传统。 2“民”是一个社会群体

以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应该解释为“社会群体”。因为,人们之所以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群体,是因为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一群人。 3、“民”是“古人”

一种观点认为,“民”是“古人”,或者说是至今仍然生活在非文明的环境中,或者说还没有进化到文明阶段的那些人,即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著名的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 4、“民”是“农民”,或者说是“文盲”

这里所谓的农民或文盲,指的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城市人口和知识阶层相对的那些人。这一观点产生19世纪初期,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5、“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民俗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步。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民”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农民和下层民众,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6 “民”为全民

“民”的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下定义的必要了,我们认为“民”的概念发展到现代,应该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新形势下的新定位—关于民俗学的“民”与“俗”的新思考》这篇论文中的观点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 (四)、民俗的特性

集体性 继承性 相对稳定性(规范性) 典型性 二、 1、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只是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2、神话

由于神话产生于早期人类的氏族社会,它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并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神话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又有较大差异,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神话大体分为自然神话和人文神话。


名次解释:在学术上,学者所说的神话,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人类演化初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必须是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如果是个人创造,并且没有透过传承而且群众的成员对其创造的参与,這故事再怎麼神奇均不属于神話。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祇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讲述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务、制度起源的神话。又可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但不表示每一个民族就一定会同时拥有上述几种神话,有些民族可能讲到人类起源,却没说到文化起源,但尽管如此,都仍可归纳一个共同点,就是讲述“宇宙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就是讲述神佛和英雄们的种种事迹。

典型神话:万物起源 太阳神 月神 图腾崇拜 神话角色 神仙 妖怪 灵魂 巫术 3、传说

传说(legend)又称传闻、流言,是指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纪录,只能够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因此传说通常不可考证,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传说不像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形式。在中国历史有一段时期是传说时代。

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a.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b.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属于传统的、 轶事 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端午挂艾型如河南《插艾》 传说的分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尽管联系密切,但是他们有明显的区别: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所有的传说人物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是要受传说核制约的。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制约,民众可以张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民间传说是对神话的世俗化和现实化的发展,民间故事又以娱乐欣赏的方式将这一倾向向前发展。

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 2、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3、传奇性的情节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 称作“口传的历史”

传说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或风俗,以真实历史态度讲述一个不一定发生过的事件。

三、民间信仰

(一)定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中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二)、民俗信仰的特点

1、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2、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封锁性或保守性。3、具有明显的多样性4、具有较大的渗透性5、具有较强的包容性6、民间信仰存在着俗信化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5e176327d3240c8447ef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