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2022-03-19 10:12: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欢迎阅读!
小议,语文课,小学,开发,资源



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开发意义和价值 1.课程资源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诸种资源因素与实施课程的各种条件要素。从教学使用层面和客观存在而言,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二者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科学、经验、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目标、方法、过程等各个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场地、设备、设施,时间、环境、媒介,以及对课程的认知态度和使用观念等诸多因素。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教学实施,无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从狭义而言,指可以直接使用,为教学实施提供服务的成型的资源要素和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列举了除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材料,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资源,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活动形式,以及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甚至日常生活、业余文化活动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而看,语文程资源非常广泛。 2.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要素,才能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引领、帮助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更新和完善的必然,也是现代语文育发展和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适应新课程教学之后,由于教学和研究的深层需求,自然会进行教学资源开发,边教学边开发,边开发边应用。但一般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比较随意,不太注重总结提炼。必须明确资源开发的意义,加强目标意识。 3.课程资源开发价值

1)促进儿童语文素养形成和能力提高。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还不同程度地具有具体形象性。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往往多从具体形象入手,习惯于直接参与、形象感知,在此基础上获得直接经验。按照这一认知规律,教学中需要直接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而营造具体情境,显然也需要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源。

2)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积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可用之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语言的工具价值,教会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语言实践服务。

第一,运用语言文字,促进表达交流。首先要学习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了解。还要学会倾听,明白别人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有效运用语言实现交流。其次要学习阅读书面语言,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领会文字传递的思想情感。还要学习写作,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所想所感所得,用语言描绘所见所闻。

第二,增加语言积累,实现语言内化。语言含有各种重要信息,而信息储存往往以语言作为存储方式,因此,语言具有记忆功能,语言记忆是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语言记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记忆,就不会有良好的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语言的学习成果。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基础知识(拼音、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以及语言典范(古今中外精彩语篇)和语言规律(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各个方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语言的积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模仿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是在不断的语言表达、交流等实践中形成的。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促进学生的有效表达,都必须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作凭借,并通过有效利用才能达成。

3)丰富语文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语文课本教学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认识自然、接触社会、感受文化,在生活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开展语文实践。因此,生活中具有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获得专业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除了钻研教材,还必须收集整理许多相关的资源和信息,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这些课外资源的查询、归类、整理、添补、改造等都体现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文化




观、审美观以及语言喜好取向。在这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学习、吸收、改造、创新等,对教师个人语文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提升,也必须从资源开发建设中获取营养。 二、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有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资源开发一开始基本上是从使用出发,选择的资源需要对教学有用。这就是资源开发的有用性原则。有用,可分为现实有用、间接有用、修养有用。现实有用,指可立即拿来运用于教学、提供给学生现学现用;间接有用,指不一定现学现用,但对今后学习有用;修养有用,指在语文学习中不一定直接或间接用到,但对提高个人修养和语文素养起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 2.特色性原则

资源开发,原发于教师个人行为,逐渐发展到学校整体建设,最后形成本土性特色。如果说教材资源带有很高的普适性,那么课外资源的生命则在于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特色的课外资源是教师个性风格的追求。带有本土性的课外课程资源,源于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从心理上更能被学生认同和接纳。 3.多样性原则

资源开发,源于某点,推及开来,逐渐形成一个方面和多个系列,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科学等,涵盖阅读、写作、识字、语文活动等,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形成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各取所需,自由选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师资资源等;山区学生和城市学生有不同的家庭条件和学习习惯等。课程资源的开发,源于这些不同,也正是为了不同的需求,应提倡多样化、丰富化。正因为课程资源需求主体的不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应多样,既要有国家的也要有地区的,既要有学校的也要有社会的,既要有教师的也要有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的开发,能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要。 4.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要求教学资源开发要合理。教育内部及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要素,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合理开发,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现代社会,各种信息资源很多,而且非常庞杂,开发时必须注意范围宽窄的适宜,同时也要注意开发的深度适宜,要适合儿童学习。宽与窄、深与浅必须以促进儿童学习语文为前提。 5.生成性原则

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内课外,丰富儿童语文生活,生成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语文学习和实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没有强制,没有操纵,没有考试,没有压力。从自在、自主、自由出发,从内部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性学习使用,从而获得语文兴趣、特长和能力的生成。

三、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语文课程的资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需要经过发现、规划、筛选、组合、归类、改进等加工过程。因此,要有效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以教学为出发点,从教学价值、语文价值和儿童价值等诸多方面入手,采科学可行的开发策略。

1.普适性与筛选性相结合的策略

资源,从其利用价值而言,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希望普适程度越高越好,但实际上,要想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很高的普适性是不可能的。有的资源,可能适合这些人,有的资源可能适合这种状况。所以,必须注重资源的筛选和选用。资源,只为实施课程教学提供了备选材料。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才能使其成为课程资源,才具有课程价值。在对资源进行筛选时,必须着力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激励开展语文实践。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与教师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是否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一致。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与学生所学语文教材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是否具有教学拓展价值。 2.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教师自觉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动力,也是课程资源建设要着手解决的应对策略。问题由教学中的困难引发,思考解决问题是开发资源的必由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材中得不到或不能得到直接解答,必然从课外资源中寻求答案。教师和学生一起由课本知识向语文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使书本知识在课外丰厚的土壤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3.分类规划与专题集中相结合的策略

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说一开始是教师自发的、零散的、现学现用的随机性应对,但当资源开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变为自觉的、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行为,由一点到一类到多类,逐渐形成专题性开发,由随机开发发展




到分类规划、专题开发、成系列开发。 4.偶然发现和预设生成相结合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偶然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教材上也找不到现成答案,机智的教师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由学生自主生发开去,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这种经验,教师会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上作一些预设,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成新的教学生长点。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能积累到许多新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并非来自教师在已有资源上的学习和借用,而是创新性的,具有更高的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是原生态的资源。

要有效地开发这种原生态的课程资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机的生成。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取向、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存在着多种生成的可能。在讨论同一问题时,会发生多种体验、思维、灵感等的碰撞,这些碰撞,既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绩效,也是生成多样性学习资源的温床。第三,要注意收集积累。这种原生态的资源,可以预设,但不一定必然产生结果。这种资源的产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非常随机、非常零散,稍纵即逝,容易被忽略。所以,生成性资源的获得,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在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关注,一旦发现,立即加以利用并进行整理积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c578fd59eef8c75ebfb38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